8月28日,黄女士将一封手写感谢信交到望牛墩医院康复理疗科谢泳茵医生手中,并连连道谢。她8岁的儿子小龙(化名)在经过短短3次中医外治治疗后,频繁眨眼、挑眉的症状明显改善,这是半个多月前不敢想象的。
“孩子总不停眨眼、挑眉,根本坐不住,眼见快开学,真是急坏我了!”半个多月前,在望牛墩医院康复理疗科诊室内,市民黄女士(小龙妈妈)语气满是焦虑。
当天,她带8岁儿子小龙(化名)求医,经谢泳茵医生诊断,小龙患上小儿眼睛抽动症——这是近期儿科门诊常见的儿童神经精神类问题。
中医外治方案,三招见效
“孩子除了频繁眨眼、挤眉弄眼,注意力还特别分散,经常走神。”谢医生回忆接诊时的情况。她结合中医理论判断,小龙的症状与脏腑功能失调、体内痰湿郁结有关。
为此,她制定了“针灸+耳部压豆+刮痧+麦粒灸”的综合外治方案。“中医外治不依赖口服药,通过调和脏腑、平衡阴阳、祛风通络帮孩子恢复机能。”谢医生解释。
令人欣慰的是,仅治疗3次后,黄女士就发现小龙眨眼、皱眉、摇头次数明显减少,异常动作大幅减少,也能集中注意力了。
黄女士在感谢信中写道:“您以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法,为我儿无微不至地治疗、关怀和高度的责任感,为我们带来了希望与温暖”。
“无论是医生精准的诊断与治疗,还是治疗师们耐心关怀,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医者仁心的伟大……您们的专业与敬业,不仅治愈了身体的病痛,更抚慰了我们内心的焦虑。”
了解抽动症,识别早期症状
不少家长对“小儿眼睛抽动症”感到陌生,其实它在医学上称为“抽动障碍”,是儿童常见神经精神疾病。
谢医生介绍,该病主要分两类:一类是运动性抽动,如频繁眨眼、皱眉、耸鼻、摇头,症状多从面部开始,严重时波及颈肩甚至四肢。
另一类是发声性抽动,表现为清嗓子、干咳、吸鼻等异常声音。“单纯眼睛抽动的孩子,大多以运动性抽动为主。”
谈及发病原因,谢泳茵总结三大因素:遗传是基础,家族有抽动症病史,孩子发病风险升高;神经递质失衡是内在原因,大脑中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信号物质异常,会影响神经传导;环境因素是“诱因”,孩子长期看电子屏幕、精神紧张、感冒感染,都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
“抽动症不是孩子的‘坏习惯’,而是一种需要医学干预的神经系统问题。”谢医生强调,“责骂和惩罚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导致症状恶化。”
三分治七分养,家庭护理是关键
“抽动障碍不是‘坏习惯’,家长别责骂孩子,早期干预和家庭护理比啥都重要。”谢泳茵特别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原则。
建议家长从三方面做好日常养护:一是控制电子屏幕时间,避免孩子看惊险刺激的动画或游戏,保证每天10小时睡眠。
二是多鼓励少批评,帮孩子缓解焦虑,可陪孩子做手工、运动,减少心理压力;
三是若孩子症状持续超过1周,或出现摇头、耸肩等新动作,务必尽早到儿童神经内科或专科就诊,避免延误治疗。
谢医生还分享了一套实用的“居家护理小妙招”——眼部穴位按摩。家长每天可帮孩子按3次,每次5分钟:先按鼻梁两侧的睛明穴,再揉脸颊的四白穴,接着按揉太阳穴,最后用指腹轮刮眼眶和鱼腰穴,力度以孩子觉得酸胀为宜。她表示,坚持按摩能辅助缓解眼部抽动,还能帮孩子放松眼部肌肉。
谢医生指出,抽动障碍虽影响孩子学习和生活,但多数患儿成年后症状会自然缓解,“只要家长重视、医生规范治疗,孩子大多能恢复得很好。”
谢医生最后提醒家长,小儿抽动症是发育期常见疾病,无需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孩子除了抽动还伴有多动、强迫、情绪等问题,需要及时寻求儿童心理医生的帮助,采取多维度的综合干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