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东莞中学 孙宇杭《重走东纵路——传承与守护》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8-28 19:47:05

一件褪色的军用水壶,刻着“救死扶伤”的印记,几只无名的野花,述说着无声的敬业,清脆的童谣,带来未来的希望。

在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的纪念馆里,阳光透过斑驳的木窗,静静洒在那个褪色的军用水壶上。这是卫生员林秀梅留下的唯一遗物,壶身上还依稀可见她用指甲刻下的“救死扶伤”四个字。八十年后的今天,当我的指尖轻轻抚过那些深浅不一的刻痕时,仿佛触摸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最温暖的温度。

林秀梅牺牲时仅仅十九岁。在那个飘着细雨的清晨,她为了掩护伤员转移,独自引开日军巡逻队,最终永远长眠在这片她深爱的土地上。纪念馆的讲解员告诉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怀里还紧紧抱着这个水壶,里面装着留给伤员们的最后半壶清水。如今,这个水壶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每年清明时节,总会有不知名的人们悄悄放上一束野花,那是岭南大地上最普通的白色小花,然而就是这普普通通的白色小花却比任何名贵的花束都要动人。

在百花洞战斗遗址的晨雾中,一个不起眼的石阶旁静静摆放着七束野花。每束花下都压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的年轻面孔穿着褪色的军装。守林人告诉我,这些是当地学生自发组织的纪念活动——他们根据史料复原了七位东纵烈士的容貌,每天更换新鲜野花。最令人动容的是不知道何人留下的一句话:“我们从未见过硝烟,却铭记山间的每一声鸟啼都可能是先烈们未能听完的乐章。”

松山湖边的榴花抗日纪念亭前,一群小学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擦拭纪念碑。他们稚嫩的小手小心翼翼地拂去每一粒尘埃,就像对待最珍贵的宝物。我注意到有个小女孩特别认真,她蹲在纪念碑前,用手指一笔一画地描摹着上面的名字。后来她的老师告诉我,小女孩的太爷爷就长眠在这里,她每周都会来这里“陪太爷爷说说话”。夕阳西下时,孩子们手拉着手围着纪念碑唱起了童谣,那清脆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仿佛在告诉安息在这里的英雄们:你们守护的这片土地,如今繁花似锦,岁月静好。

暮色四合,我驻足街边,凝望这座灯火通明的城市。霓虹闪烁中,我仿佛看见了另一种形式的星火传承——那些深夜实验室里不灭的灯光,那些为城市守夜的急诊室,那些凌晨就开始忙碌的早餐铺子……每一种坚守都是对东纵精神最好的传承。八十年前,英雄们用生命守护这片土地;八十年后,我们用双手建设更美好的家园。这份跨越时空的接力,正是对先烈们最好的告慰。

作者:东莞市东莞中学 高二 9班 孙宇杭;指导老师:崔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