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踏上“重走东纵路”的旅程,走进广东东纵纪念馆、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路东干部训练班旧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仿佛打开了时光的大门,那些烽火岁月的故事,瞬间涌入我的心里。
纪念馆里,陈列着许多陈旧的物件。泛黄的手稿,纸张脆弱得仿佛轻轻一碰就会破碎,可上面的字迹,却像是先辈们有力的呐喊,诉说着当年的战斗决心。锈迹斑斑的枪支,虽然早已没了硝烟味,可我站在旁边,依然能想象出战士们握着它冲锋陷阵的模样。还有那一件件手缝的军装,一针一线藏着的,是战士们坚韧不拔的意志,是在艰苦环境里绝不屈服的抗争。
听着讲解员的话语,我仿佛看到东纵战士们在岭南密林里穿梭的身影。他们要开辟根据地,要躲避敌人的搜捕,还要在日军的封锁下传递重要情报。没有充足的物资,没有先进的武器,可他们凭着一腔热血和对祖国的忠诚,用小米加步枪,书写出“华南铁流”的传奇。他们在黑暗里摸索前行,却为我们点亮了未来的希望之光。
离开纪念馆,走在东莞的街头,我看着眼前的繁华,强烈的对比,让我心里格外不是滋味。这是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来得太不容易,东纵战士们吃过的苦、受过的累,我们这代人没法真正体会,可这份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甘愿牺牲的精神,必须牢牢记住。
后来,我们开展战时物资采购、战时野炊等活动,体会到在困难中团结合作的力量,更从中感受到革命先辈团结一心,坚持不懈的革命情怀,战友情怀。还到部队里面亲身体验,有严明的纪律规范着大家的行为举止,更重要的是自我内心的责任感,在那里我们收获了很多。
“重走东纵路”,走的不仅仅是一段段路程,更是在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红色基因的力量。每一个红色研学点,都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教我们铭记过去,教我们懂得珍惜。我们没法回到过去,没法和东纵战士们并肩战斗,但我们可以把这份红色精神传承下去,用自己的方式,让它在新时代发光发热。
以后,我想我还会一次次踏上这些红色之路,带着身边的同学、朋友,把东纵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大家都知道,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有过这么一群可爱又可敬的人,为了我们的今天拼尽全力。我们要把这份红色的火种接力传递,让它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让东纵精神,永远在东莞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 。
作者:东莞市塘厦中学 高二 20班 张慧婷;指导老师:崔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