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观察∣莞港联动破局前行:在挑战中寻机遇,以合作筑未来
东莞+ 2025-08-28 11:43:43

8月26日至27日,东莞代表团赴香港开展考察交流,通过拜访机构、举办多场交流会、会见企业代表等系列活动深化莞港多领域合作。在莞港联席会议的会场内,港资企业代表与香港友人畅所欲言,政府部门认真倾听诉求——这一场景,已在16年间定格成24次温暖的互动。自2009年首届会议召开以来,莞港两地通过这一平台累计解决240余个企业诉求,如今,面对逆全球化思潮与关税压力,这场考察交流活动更成为两地凝聚信心、共寻机遇的“定心丸”。

▲2025年莞港联席会议

▲莞港深化合作交流会现场

十六载纽带情深:从诉求解决到信心凝聚

“订单少了、成本涨了,但转口香港的生意反而活了。”交流会上,一家电子企业代表的感慨,道出了不少莞企的真实境遇。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香港的“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作用愈发凸显。据统计,自二季度美国加征高额关税以来,4-6月全市对香港出口单月增速分别为22%、18.2%、14.5%,对比一季度(9.6%)明显提升,这也很好地印证了转口贸易扩大的趋势。

这份信心,更源于大湾区一体化的加速推进。随着“一小时生活圈”成型,莞港互动早已从政府层面向民间延伸:全球首个跨境海空联运项目“空港中心”实现“工厂门到机舱门15小时直达”,年货值增长超10倍;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招生分数线超985高校,其梁国熙教授团队研发的纳米光催化防污技术,已成功替代传统有毒涂料;年初“正!香港”嘉年华吸引10万人次参与,拉动消费近2亿元,3月产业合作交流会更达成184.7亿元合作金额——这些成果,让“莞港一家亲”从口号变成了看得见的民生与经济实效。

经济韧性则为信心再添砝码。2025年上半年,东莞顶住压力实现GDP增长4.8%,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在广深佛莞四大经济大市中居次席;1-7月进出口增长15.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2.1和11.3个百分点。同期香港经济亦加速复苏,二季度增速3.1%,外贸增长12.5%,两地外向型经济的“双稳”表现,让“1+1>2”的协同效应有了坚实基础。

▲空港中心

锚定四大合作重点:激活双循环下的协同势能

“只做出口不行了,现在得‘两条腿’走路。”东莞茶山玩乐童话公司的转型故事,成为当天交流的热点。作为国内最大布书出口企业之一,该公司借助京东扶持计划,几天内接到近去年10%业务额的内销订单;厚街古欧家居则从90%产品依赖出口,转向与国内酒店集团合作,快速完成市场切换。这背后,是东莞推动内外贸一体化的政策支撑——今年东莞已完善相关政策申报指南,真金白银支持企业设展销平台、做电商销售,还计划遴选“东莞优品”上线京东、天猫,为港企打开内销通道。

人工智能赋能先进制造,是两地合作的另一突破口。2025年东莞以人工智能为主题出台市政府一号文,入选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上半年AI服务器、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408%、25.8%。而这一领域的合作早有渊源: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团队在松山湖创立机器人产业基地,奠定东莞智能机器人发展根基;OPPO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研发的“AI千里长焦”算法,已应用于FindX8系列手机。如今,东莞庞大的工业场景与香港的科研实力,正形成“研发在港、制造在莞”的互补格局。

设备更新与技改,则是港企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一招”。作为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东莞已推动超9500家企业转型,2025年又以总分第一入选第二批制造业新型技改试点,获3亿元中央资金支持,单个市级项目最高资助达1000万元。麻涌超盈纺织便是受益者,引入自动化设备后产品不良率降三成、净利润增两成,成为智能车间标杆。

生产性服务业的合作空间更值得期待。东莞GDP突破1.2万亿元后,服务业成为向2万亿目标迈进的重要增量——参考上海、深圳、苏州经验,这一增量或超5000亿元。而香港作为世界金融与专业服务中心,在生产力辅导、产品设计等领域优势显著。为此,东莞出台市政府二号文,拿出超4.5亿元财政资金规划10个服务业集聚区,邀请香港服务资源落地,推动“东莞制造+香港服务”深度融合。

▲莞港代表热情交流

三大机制护航:打造港企港人“第二故乡”

“用工缺技能人才、通关想更高效、政策盼快落地”,交流会上企业提出的诉求,当天便有了回应路径。东莞正通过三大机制,让服务更精准、更贴心。

在企业问题解决上,除年度联席会议外,东莞打造了“线上不打烊、线下面对面”的服务体系:线下4000余名专员上门提供“保姆式”服务,线上“企莞家”平台实现“一站享政策、一键提诉求”,2025年已办结24起港企诉求,满意率100%。针对用工结构性矛盾(7月企业求人倍率0.76,但技能人才求人倍率1.5),东莞优化人才落户政策,9月起放宽年龄、学历限制;为稳订单,出台“稳外贸30条”,拿5000万元补贴展会费用;对社保公积金追缴压力大的企业,正向上争取阶段性解决方案。

在港人服务上,东莞瞄准“便利化”下功夫:探索设立香港“智方便”自助登记站,实现税务、社保“跨境通办”;加快建设国际学校、三甲医院、人才公寓,推动医保跨境结算、长者医疗券使用;增加口岸交通班次,推出“香港游客消费地图”,丰富餐饮、医疗、时尚消费场景。目前,东莞常年生活着5万名香港人,每十位香港人就有一位莞籍,这些举措正让“在莞如在港”成为现实。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展厅

更长远的规划谋划中,东莞也向香港精英敞开大门。当前,东莞正积极构建“8+8+4”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形成万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五千亿级的装备制造集群,以及四个千亿级、九个百亿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智能移动终端、智能装备、泛家居等三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25年东莞正编制“十五五”规划,线上线下同步征集建议,邀请港企代表就产业布局、资源对接建言献策,共同绘制两地高质量发展蓝图。

从16年前的诉求对接,到如今的全方位协同,莞港联动已从“解决问题”走向“共创未来”。在逆全球化挑战下,这份跨越珠江口的合作,不仅是两地企业的生存之道,更成为大湾区协同发展的生动注脚。正如交流会上一位港企负责人所言:“依托莞港联动的坚实基础,企业在探索新赛道、开拓新市场时更有底气,两地合作的红利也能不断释放。”

文字:首席记者 曹丽娟 图片:首席记者 曹丽娟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