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立足国家战略与区域定位,东莞积极响应,将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2024年9月,东莞市印发了《关于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旨在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和价值链条持续攀升。东莞作为国际制造名城,率先在全国提出“制造美学”概念,致力于将“制造”与“美学”深度融合,其内涵展现了东莞制造正从注重规模效能的“功能之美”,跃升为融合智能、绿色、人文与体验的“新质之美”。探寻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东莞制造美学发展路径与实践,不仅关乎城市产业形象的塑造,更是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必然选择。
一、东莞制造美学的历史沉淀与时代呼唤
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筑牢东莞制造美学之基。从“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传奇,到如今22万家工业企业、34个工业门类、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构成的庞大制造网络,东莞拥有全球罕见的全链条配套能力。在电子信息领域,从芯片设计、精密零部件制造到整机组装,环环相扣;在家具行业,木材供应、五金配件、设计打样、涂装物流,一应俱全。这种深度专业化分工的产业基底,为美学创新提供了高效落地的可能,让制造美学从抽象概念能够具体实现,有了坚实的物理载体与技术保障。
从代工到创造的跨越转型,激发东莞制造美学之需。随着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及国际产业格局变化,东莞依赖低成本、大规模代工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全球价值链竞争聚焦品牌、设计与用户体验,消费者对品质、审美与文化内涵的需求不断提升,功能满足已不足以支撑竞争力,制造业亟需向设计与品牌升级。在此背景下,东莞制造美学应运而生:其既回应消费端的情感诉求,又为产品注入差异化竞争力,成为撬动研发与品牌双端价值提升的关键路径。
国家与地方新质生产力布局,指引东莞制造美学之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新质生产力发表重要讲话,将其视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战略导向为东莞指明了路径。东莞的制造美学,正是在新质生产力理论引领下哲学理念与制造产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它将美学理念融入制造的每一个环节,从产品的设计理念到生产工艺,从功能的实现到审美价值的体现,都彰显着创新的思维和文化的底蕴。制造美学不仅是东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更是东莞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标识。
二、新质生产力驱动下东莞制造美学的三维实践
以智赋形,重塑产品精度与审美高度。在OPPO东莞智能制造中心,高精度自动化生产线将纤薄机身与复杂曲面处理得丝滑流畅;拓斯达的工业机器人精准执行着高难度焊接与打磨,赋予产品严丝合缝的精密美感;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孵化的李群自动化,其机器人应用于3C电子精密组装,实现了毫米级的美学精度。智能化已成为东莞制造美学不可或缺的新质引擎,驱动着产品从功能满足向美学卓越的深刻跃迁。
以绿润质,贯通生产全链与美学表达。环保基因正日益融入东莞制造美学表达。慕思寝具在全球范围筛选天然环保材料,并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提升生产技术,致力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更令人瞩目的是,东莞正涌现一批绿色工厂,如易事特的数字化智慧能源工厂,其厂房本身采用光伏发电、绿色建材,有效实现多能互补、安全高效、绿色环保的能源综合利用,打造零碳园区新示范。这完美契合了《东莞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要求,将无废理念内化为美学追求。
以情铸魂,融合文化记忆与用户共鸣。东莞制造美学绝非冰冷技术的堆砌,其深层魅力源于对人文价值的深刻洞察与融合。东莞众多能工巧匠,其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精神,已内化为众多制造企业的品质基因和文化象征。企业更注重通过产品讲述故事,传递情感价值:一个精心设计的智能水杯,可能承载着对健康生活的关怀;一套高品质的厨房用具,传递着对家庭温暖的珍视。这种将用户情感、生活方式与文化认同融入产品设计与品牌叙事的能力,是东莞制造美学在新质生产力时代构筑差异化优势的软实力与灵魂密码。
三、新质生产力引领下东莞制造美学的跃升路径
深化“人工智能+设计+制造”融合,引领个性化美学体验。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将成为设计师的超级助手和用户的美学合伙人,这需要在技术融合与模式创新上实现关键突破:一要构建智能设计中枢,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设计平台,实时分析全球潮流趋势、用户画像与社交数据,生成海量个性化美学方案;二要打通柔性制造链路,升级智能生产线响应速度与精度,无缝承接小批量、多品种订单,实现个性化产品的精准高效生产;三要创新动态交互体验,在消费电子等领域深度应用人工智能,通过动态调节UI界面、交互逻辑及硬件效果,实时响应用户习惯,打造专属美学场景;四要建立用户直连生态,依托东莞制造基础设施与数据资源,构建用户定义美学的C2M体系,使产品从创意到交付全程响应用户需求。
构建全域绿色美学价值链,打造可持续发展标杆。通过整合绿色制造、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等政策与实践,东莞有望将“绿色美学”由单一产品属性拓展为覆盖设计、材料、生产、使用与回收全链条的多元价值主张,这要求在多个维度持续突破:一是革新材料源头,大力支持材料实验室等机构研发可降解生物基材料、高性能再生材料;二是完善循环体系,建立覆盖更广、效率更高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产品回收与再生利用;三是创新商业模式,推广智能家电、办公设备的租赁共享服务,减少资源消耗,延长产品美学价值周期;四是透明可追溯,利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建立产品碳足迹全生命周期追踪系统,让产品的绿色美学属性可量化、可验证、可信赖。
打造东莞美学IP与生态,提升全球影响力与话语权。整合资源塑造强辨识度的区域美学品牌,是东莞从制造输出迈向美学输出的关键一跃,因此需着力构建强大的美学创新生态系统:一是深化产设融合,推动设计机构与制造企业建立深度战略纽带,确保设计深度嵌入产业链前端,驱动产品价值与美学创新;二是构建品牌矩阵,大力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美学品牌,同时凝练东莞设计、东莞智造、东莞品质的共性精髓,合力塑造东莞美学区域公共品牌,提升集体影响力;三是拓展国际声量,依托大湾区优势,持续办好东莞国际设计周、智博会等国际性活动,并以刚刚落幕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动漫博览会为新触点,用潮玩、动画与数字内容场景化展示东莞美学,向世界舞台生动呈现其创新活力与独特魅力;四是夯实人才基石,推动本地高校深化跨学科人才培养,并积极引进全球顶尖设计与管理精英,构筑坚实的人才金字塔。
[作者单位分别系东莞市社会科学院;广东省新型特色智库汕头大学“公共安全与特区治理研究中心”;汕头大学法学院。本文系东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东莞基层治理中的‘数一治’脱嵌化问题研究”(2025QN19)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