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在“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中,特地提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指导意见。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江苏等沿海地区咸淡水交汇的特有自然生态,繁育出“禾虫”这种水产品。因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等优点,它被誉为“水中冬虫夏草”。而广东禾虫产量最大,珠三角成为全国最集中的禾虫产区。广东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独特水产品,打造出特色农业区域品牌。目前,广东禾虫仍处于初级生产阶段,生产端仍以家庭养殖为主,依赖自然种群,产量波动大;市场端销售半径局限于珠三角,缺乏统一品牌带动;产业端仍以鲜销为主,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对照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指导意见,本文提出打造广东禾虫特色农业区域品牌的三点举措。
一、推动质量标准建设,夯实品质基础
特色农业区域品牌的核心是“品质公信力”。如何树立品质公信力?首先,广东省市相关部门要制定系统的,包括养殖、生产、加工等在内的质量标准规范。目前,珠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了《水稻、禾虫套种套养技术规范》,成为国内首个针对禾虫养殖的地方标准,为禾虫特色农业区域品牌建设在质量标准化建设方面,做好了表率。广东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包括禾虫相关的初加工、深加工等产业链在内的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
其次,要建立溯源系统,实现“一虫一码”全程追溯监管,培育好市场信任机制。运用区块链技术,可建立禾虫产业养殖、加工、流通全环节溯源体系,为进入市场的每批次产品赋予唯一追溯码。如此,市场端采购方扫码即可查询、追溯到禾虫养殖的水质、生产等信息,能保障食品安全,增强市场信任,并倒逼产业标准化升级,实现“质量可监控、过程可追溯、责任可追究”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为提升特色农业区域品牌提供坚实支撑。
再次,广东要申请禾虫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担当好禾虫生产养殖及加工的国际技术标准制定者。禾虫主要产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苏等沿海地区,而广东产量最大、是“带头大哥”。因此,广东省应带头申报禾虫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获批之后要带头建立相关技术标准,并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全面提升广东特色农业区域品牌的市场价值和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
二、延伸禾虫产业链,开发提升禾虫附加值
建设好广东禾虫特色农业区域品牌,就需要加强开发禾虫相关的初加工、深加工和延伸服务,建设好禾虫产业链。首先是开发轻工食品。可重点开发即食型禾虫酱、风味罐头、休闲零食等日用食品,通过优化产品规格和包装,使其适配电商平台和现代零售渠道,提升其快速消费周转水平。其次是研发大健康营养品。深化与生物科技企业的合作,运用现代生物萃取技术提取禾虫优质蛋白,研发功能性保健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开拓高端健康消费市场。最后还要充分发挥“农业+文旅+餐饮”乘数效应,延伸禾虫产业链。例如,策划“禾虫丰收节”年度盛会,设置“浑水摸虫”亲子体验区、禾虫厨神争霸赛、非遗技艺展演等特色营销活动,引入线上直播带货环节。又如,精心设计“寻味禾虫”主题旅游线路,将禾虫生态养殖基地、古街文化街区、岭南水乡特色民宿等节点串联起来,开发“跟着禾虫去旅行”旅游产品。还有,与广州酒家等知名粤菜餐饮企业战略合作,创新推出包含禾虫的经典菜式,积极申报“中华名小吃”。总之,广东禾虫若能从传统水产品,拓展、延伸到高附加值加工产品,以及“美食+文化+旅游”服务业,就能打造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农业区域品牌;禾虫就能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成为为“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乡村大产业。
三、挖掘文化内涵,讲好品牌故事
禾虫作为岭南饮食文化的活态载体,承载着珠三角咸淡水交汇的湿地生态和疍家渔耕文化记忆。建设广东禾虫特色农业区域品牌,就要打造出广东禾虫文化IP。首先要提炼广东禾虫特色农业区域品牌的口号。例如,“咸淡水间的岭南味”之类的口号,将禾虫生态价值与人文底蕴融为一体,可传播其“海味八珍”之一的饮食地位。其次要打造系列短视频,加强广东禾虫文化IP的数字传播推广。可联合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美食博主,讲述并传播诸如“老渔民说禾虫”“大师教做禾虫宴”等生动故事,全景式展现从滩涂捕捞到餐桌烹饪的传统技艺。这种对禾虫特色水产品进行社交化、可视化的数字传播推广,符合现代人的媒体娱乐消费习惯,对打造文化IP切实有效。最后可整理出版《禾虫美食图谱》大型图书。通过收录以禾虫作为原料的中华传统名菜(如粤菜、闽菜、淮扬菜、沪菜等),让禾虫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担当传播中华饮食文化的作用。
总之,广东珠三角因咸淡水交汇的自然优势,繁育了禾虫这一特色农产品。加强广东禾虫特色农业区域品牌建设,有利于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使其发展成为全国“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这样一来,禾虫这一“水中冬虫夏草”就能蜕变为富民产业。
(作者系广州航海学院市场营销学讲师、澳门城市大学工商管理博士。现主持广东省珠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擦亮莲洲“禾虫之乡”品牌路径研究——以农产品区域品牌化和活动理论为视角》,该文为课题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