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阳光斜斜地铺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的青砖上,我站在泛黄的《前进报》复印件前,指尖轻轻抚过那些被战火熏染的字迹。八十年前,东江纵队的战士们正是捧着这样的油墨纸张,在硝烟中传递着民族的希望。此刻,玻璃展柜里的子弹壳泛着冷光,仿佛还带着当年黄田战役的温度。
“看!那是张锦标扑向机枪的瞬间。”讲解员的声音忽然响起。展墙上的油画里,18岁的少年班长纵身跃起,硝烟在他身后炸开血色的花朵。1944年的篁村田心坊,当突击队被敌军重机枪压制时,这个年轻的生命化作了战场上最坚固的堡垒。我的目光落在画中少年紧攥的衣角上,那布料早已被战火撕成碎片,却依然倔强地在风中翻飞,像一面永不倒下的旗帜。
转过拐角,一幅母女画像突然撞进眼帘。革命母亲李淑桓带着幼子站在大岭山前,她的右手紧紧握着孩子的小手,目光却穿透画布,望向远方的战火。1941年,这位平凡的母亲先后送七个子女奔赴战场,最终自己也倒在敌人的枪口下。讲解员说,她被捕时怀里还揣着给游击队缝补的军衣,针脚细密得像母亲对孩子的牵挂。我的眼眶忽然发热,想起昨天在浮竹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同学们庄严宣誓时颤抖的声音。
走出纪念馆时,夕阳正为古旧的碉楼镀上金边。我抚摸着墙上斑驳的弹痕,忽然明白“重走东纵路”的深意——不是简单的地理复刻,而是让历史的重量真正落在肩头。就像我们抱着装满矿泉水的纸箱跋涉时,那些清凉的水珠顺着指缝滑落,恍惚间竟与八十年前战士们的汗水融在了一起。
归途的大巴上,同学们沉默不语。我望向窗外飞驰而过的东莞新城,林立的高楼与青翠的山峦交织成动人的画卷。忽然想起袁庚在蛇口工业区喊出的“时间就是金钱”,这位曾在东江纵队联络处工作的老人,不正是将东纵精神化作了改革开放的春雷吗?此刻,我的校服口袋里装着从纪念馆抄录的《东江纵队成立宣言》,那些滚烫的文字与车窗外的万家灯火相互辉映,在年轻的胸膛里激起层层热浪。
我知道,重走东纵路,不是为了在历史的长河里打捞碎片,而是要让那些跳动的星火,在新时代的土壤里长成参天的栋梁。
作者:东莞市长安镇厦岗小学 五年级 3班 李浩文;指导老师:赖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