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大朗镇第一小学 郑尧之《在东江纵队纪念馆,读懂不屈的抗日岁月》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8-27 21:41:33

踏入东莞东江纵队纪念馆,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一段段波澜壮阔的抗日往事被缓缓翻开,展现出东江纵队的热血征程。

展柜里,一把锈迹斑斑的土枪斜倚着泛黄的战报,枪托上的裂痕记录着1938年东莞儿女初举义旗的决绝。那时,农民丢下锄头,学生放下课本,在曾生、王作尧的带领下,于大岭山的密林里筑起抗日堡垒。1941年百花洞战斗的沙盘前,山石的走向仍清晰标注着伏击阵地——200余名战士依托地形,让400余名日军精锐折戟沉沙,缴获的指挥刀上,斑驳的血迹早已凝固成胜利的印记。

转过拐角,“省港大营救”的路线图在灯光下泛着微光。1942年,游击队员化身渔民、商贩,在日军封锁线间织就生命通道,将邹韬奋、何香凝等800余人安全转移。那只传递情报的竹筒,内壁“速渡”二字的刻痕仍深,仿佛能听见当年夜渡珠江的桨声。

角落里,一件打满补丁的小军装格外醒目。这是“小鬼班”战士的遗物,14岁的黄友和战友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掩护任务,战斗到最后一刻,口袋里还揣着没写完的家书。旁边村民纳的布鞋针脚紧实,战士省下的杂粮袋系着“分与乡亲”的布条,军民同心的温度,在岁月里从未冷却。

离开展馆,我脑海中响起激昂的旋律:“我们是广东人民的游击队,我们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兄弟,我们的队伍驰骋于东江战场上,艰苦奋斗、英勇杀敌,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歌声,是历史的回响,更是精神的接力。

作者:东莞市大朗镇第一小学 五年级 2班 郑尧之;指导老师:李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