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东城花园小学 李沅珊《重走东纵路,传承红色魂》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8-27 21:09:13

清晨的阳光洒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的青石板上,我们班46个同学屏息凝神。导游指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说:“东莞有30处东纵红色遗址,每一处都藏着一个精神密码。”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音。

在大岭山军事训练场遗址,生锈的大刀和磨损的单杠静静诉说着往事。讲解员动情地说:“东纵战士在这里白天训练,晚上学习文化。没有纸笔,就用树枝在沙地上写字;没有教材,就传抄《前进报》。”我忽然明白,原来英雄不仅是战场上的勇者,更是知识上的追求者。那把锈迹斑斑的大刀旁,似乎还回响着战士们朗朗的读书声。

最让我震撼的是在王作尧将军故居的发现。在简陋的农舍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特别的“传家宝”——褪色的牛皮公文包。讲解员说,这里面曾装过重要情报和军事地图。有一次遭遇日军搜查,王将军的妻子李淑恒急中生智,将文件藏在婴儿襁褓中,哼着摇篮曲骗过了敌人。这个看似普通的公文包,见证了东纵将士的家国情怀与革命智慧。

在百花洞战斗遗址,松涛阵阵如烈士低语。1941年6月,东纵在此伏击日军,毙敌数十人。我们蹲在当年的战壕位置,发现了嵌在树桩里的弹片。辅导员告诉我们,当时参战的最小战士只有15岁,和我们的学长一般大。他负责传递情报,穿梭在枪林弹雨中。“是什么让一个少年如此勇敢?”我的同学问道。辅导员深情地说:“是保家卫国的信念。”

重走东纵路的最后一站是《前进报》旧址。在简陋的作坊里,我们体验了当年印刷报纸的过程。油墨沾满了双手,却让我倍感光荣。想象一下,在敌人的封锁下,这份报纸就像黑夜中的火把,传递着希望与力量。

夕阳西下,我们站在大岭山瞭望台,俯瞰今日东莞。高速公路如银色丝带缠绕在城市间,高楼大厦在余晖中熠熠生辉。这片土地上的30处红色遗址,像30颗珍珠串联起历史的记忆。我终于明白了东纵的精神密码:那是危难时刻的担当,是绝境中的创新,是青春热血的奉献。

重走东纵路,不仅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将继续追寻东纵足迹,让红色基因在血脉中流淌。

作者:东莞市东城花园小学 六年级 4班 李沅珊;指导老师:曹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