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东江纵队纪念馆的刹那,玻璃展柜里一支锈迹斑斑的步枪突然攫住了我的目光。枪身的凹痕像老人手背的皱纹,讲解员说这是1943年梅塘战斗中,战士们用刺刀劈开的弹痕。指尖隔着玻璃轻触那些沟壑,恍惚间听见七十多年前的枪声在耳际炸响。
在“秘密交通线”展区,一盏马灯在幽暗的展柜里泛着微光。“当时的交通员就是提着这样的灯,在东莞的荔枝林间穿梭。”解说声未落,我仿佛看见灯下晃动的身影,他们裤脚沾满晨露,怀里揣着的情报比生命更重。同行的同学突然哼起《东江纵队之歌》,歌声从怯生生的试探变成整齐的合唱,惊飞了窗外枝头的麻雀。
影视厅里正在放映纪录片,当看到战士们用竹筒当望远镜、以蓑衣作伪装时,后排传来压抑的抽泣声。屏幕上东莞沦陷区的残垣断壁,与我书包里刚拍的CBD夜景形成刺目的对比。讲解员指着地图说:“当年纵队活动的地方,现在建起了松山湖科技园。”我突然明白,那些在战火中守护的土地,正以另一种方式绽放荣光。
返程时路过莞城骑楼,斑驳的墙面上还留有弹孔修复的痕迹。街角奶茶店的电视里,航天员出舱的画面正循环播放。我掏出笔记本,把马灯的素描和航天服的照片贴在一起。合上笔记本的瞬间,我忽然意识到,传承本就始于真诚的记录与倾诉,当我们愿意为历史停下脚步,让精神的力量在文字间流淌,便是在为红色基因注入新的生命力。在这趟追寻之旅中,东纵精神不再是历史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化作了展馆里斑驳的枪痕、马灯下奔忙的身影,化作了我们合唱时滚烫的热泪、笔记本上交织的今昔图景。当我走出纪念馆大门,暮色中的城市华灯初上,车水马龙的街道与展馆里凝固的历史形成奇妙的共振。那些曾在枪林弹雨中冲锋的身影,此刻仿佛化作穿梭在楼宇间的年轻面孔——实验室里调试代码的程序员,车间中专注打磨零件的技工,校园内钻研课题的学子,他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让东纵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这让我明白,红色基因的传承无需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藏在每个平凡日子里的坚守与奋进,藏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对理想的不懈追寻中。那些在岁月长河中淬炼出的东纵精神,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成为滋养年轻一代成长的精神沃土。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恰似永不干涸的泉眼,源源不断地为时代注入生机与活力。
此刻,我轻轻抚摸着背包上的东纵徽章,它不再只是一枚小小的金属物件,而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作者: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高二 26班 谭熙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