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塘厦中学 易雅馨《血色木棉还》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8-27 20:50:15

东莞的四月,木棉花正盛。我们站在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前,抬头便是那抹刺目的红,像血,像火,像一声凝固在时间里的呐喊。

走进场馆,天光骤然暗下。一种庄重的寂静将我们包裹,方才门口的嬉笑戛然而止。玻璃展柜里,一件褪成淡黄色的旧褂子静静躺着,肘部磨得近乎透明,旁边还有一个锈迹斑斑的搪瓷杯。我试图想象它的主人——或许是个与我年纪相仿的青年,他穿上它,告别父母,走入漆黑的山林,那个搪瓷杯里盛过的,是冷水,是稀粥,还是救命的草药?历史不再是被教科书简化成的数字与战役名称,它变成了一件衣服上的体温,一个杯子里的渴望。

在“抗日烽火”展厅,我被一面墙钉住了脚步。墙上并非壮烈的战争场景油画,而是密密麻麻的信件与日记复印件,笔迹各异,却同样急促而坚定。有一页,是一个年轻战士写给母亲的绝笔:“娘,儿不孝,恐不能再侍奉堂前。然国家破碎,寇贼横行,儿不得不以血荐轩辕。若儿死,请勿悲,漫山木棉即儿魂。”短短数行,我一个高二学生,第一次对“抉择”二字有了锥心的认知。他们选择的,是一条明知通往牺牲的路,只为换得墙外他们永远看不见的、我们的今天。

队伍行至纪念馆的“英烈廊”。黑色大理石上,金色的名字如星河垂落。有同学轻声念出:“李淑恒,女,17岁,牺牲于1942年……”她顿住了,没再念下去。那一刻,我分明听见身旁传来极力压抑的、细微的抽泣声。我转过头,看见平时最活泼的她,正用手背飞快地抹去脸上的泪。没有谁笑话她,因为一种共同的情感击中了我们——那不是遥远的同情,而是一种更切身、更颤栗的共情:十七岁,本该与我们一样,在教室里担忧着下一次考试,在操场上挥霍着用不完的精力。而她,却把十七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硝烟里。

步入尾厅,巨幅的落地窗豁然开朗,窗外是漫山遍野如火如荼的木棉花,与城市的繁华远景交融在一起。我们站在这道分割历史与现在的窗前,静默无声。那一刻,没有口号,没有誓言,只有巨大的、无声的震撼在胸腔里轰鸣。我忽然懂得,东莞的“红色”,从来不是教科书里一个单调的标签。它是这片土地上长出的最倔强的基因,是穿越时空、在一代代人血管里奔流的滚烫信仰。

走出纪念馆,夕阳正为那座现代的建筑镀上金边。我回头再度凝视那尊东纵战士的雕塑,他目光如炬,望向的正是我们所在的、他们曾为之奋不顾身的未来。

山风吹过,高大的木棉树上,一朵红硕的花盘旋着落下,“啪”一声,沉重而完整地砸在地上。那声响,像极了历史落在我们肩上的重量。我俯身拾起它,触感厚实,一如这片土地沉淀的过往。我将它揣进口袋,知道自此以后,我的行囊里将永远装着一段血色辉煌的记忆,以及一个关于传承的、沉甸甸的答案。

作者:东莞市塘厦中学 高二 16班 易雅馨;指导老师:崔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