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塘厦中学 温梦涵《家门口的星火:当历史握住我的手》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8-27 20:31:24

站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的石阶上,我俯身触摸青石板上的凹痕。导游轻声说,这是当年东江纵队战士们长期行走踏出的足迹。我的指尖在那些光滑的凹陷处流连,突然意识到——我触摸的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无数双草鞋日夜磨砺留下的生命印记。红色研学于我,从来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一次次与历史不期而遇的温暖握手。

那个周日的午后,阳光透过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的玻璃展柜,落在一件手缝的军装上。我俯身细看,注意到衣领处细密的针脚——是哪位母亲或妻子,在油灯下一针一线缝进了多少牵挂?旁边展示着一封家书,纸页已然泛黄,但字迹依然清晰:“母亲大人膝下:儿一切安好,唯念母亲寒腿旧疾……”钢铁战士突然有了温度,他不仅是英雄,更是一个会想家的普通人。这一刻,历史不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在虎门海战博物馆,我遇见了一位特殊的参观者——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正轻声向小孙子讲述威远炮台的故事。“你太爷爷的爷爷,就在这里打过仗。”孩子睁大眼睛,伸手触摸斑驳的炮身,仿佛要通过指尖连接家族的记忆。海风掠过,吹起老人的白发,也吹动了历史的回响。原来,红色基因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就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代代相传。

最让我动容的,是在前进小学王作尧将军故居的见闻。几个小学生正围着一枚褪色的军功章叽叽喳喳:“将军爷爷也会想家吗?”“他打仗的时候害怕吗?”讲解员阿姨笑着点头:“当然会啊,但他知道为什么而战。”这时,一个小女孩轻声说:“我爸爸也是军人,他每次打电话都说想我。“”那一刻,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让整个展厅温暖起来。将军不再只是雕像,而是和孩子父亲一样有血有肉的人。

这些散落在东莞各处的红色印记,之所以如此动人,正是因为它们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水乳交融。我们不需要远赴千里之外去寻找历史,它就在我们上学的路上,在我们成长的校园里,甚至在我们家族的记忆里。每次路过这些红色地标,我都会放慢脚步——那些曾经在这里战斗的青年,他们也曾在同样的月光下思念亲人吧?不同的是,他们用青春书写了历史,而我们正在阅读他们留下的故事。

红色研学最珍贵的,或许就是让历史变得可感可触,让英雄重新变得有温度、会呼吸。当我们理解了他们也是会想家、会害怕、有牵挂的普通人时,他们的选择与牺牲才显得更加伟大。这种伟大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我们可以学习、可以传承的。

走出旧址时,夕阳正好。我看着身边同学们认真的侧脸,忽然明白:红色基因的传承,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双向奔赴。历史上的青年为我们铺就了道路,今天的我们通过理解他们的故事,让那些精神重获新生。这也许就是红色研学最深的寓意——历史从未远去,它正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塑造着我们的生命。当历史握住我的手,我感到的不仅是责任,更是一种温暖的传递。

作者:东莞市塘厦中学 高二 5班 温梦涵;指导老师:崔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