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的指尖轻触锹甲的触角,当专注的目光追随蝴蝶的飞行轨迹,一场关于自然的启蒙正悄然发生——这是东莞市绿色低碳经济技术研究院“松语林间”科普场景里常见的画面。
扎根东莞松山湖,该研究院以“自然教育助力成长”为初心,用“1+N”科普场地矩阵、千场活动与特色课程,让“松湖自然”公益品牌与“松语林间”经营品牌走进大众,更获评“全国自然教育基地”,累计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在无数人心中播下热爱自然、守护生态的种子。
“1+N”科普场地:把自然课堂搬进生活里
想近距离观察鬃狮蜥的慵懒姿态,看美凤蝶完成“卵—幼虫—蛹—成虫”的蜕变,或是和不同品系的猫咪互动?研究院打造的“1+N”科普场地,让这些愿望触手可及。
核心阵地“松湖自然屋”占地1000平方米,三层空间藏着不同的自然奥秘:一楼生物栖息地模拟展示区,还原了多样生态场景;地下室本地及入侵生物展示区,用实物与图文揭开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户外花园生境展示区,更是让人们能亲手触摸花草、聆听虫鸣。屋内100多种活体动植物、50多种标本、96张科普展板,搭配39种科普设备,宛如一座可漫步、可探索的微型“自然博物馆”。
“N”个延伸基地则将科普触角伸向更多角落。松山湖文化艺术街区的“松语林间虫宠世界”,这里聚集了近200种活体动物——孩子们围着鬃狮蜥、睫角守宫、蓝舌石龙子挪不开眼,彩虹锹甲、长戟大兜虫的亮泽外壳让人惊叹,巨人马陆、薄荷蓝腿蜈又带来别样的新奇体验。最受欢迎的当属蝴蝶屋,枯叶蝶、美凤蝶在此安家,从产卵到羽化的完整过程,成了诠释“变态发育”最生动的教材。一旁的“猫屋”更成了亲子互动的温馨据点,9种品系的宠物猫既能陪孩子玩耍,也能让大家在互动中学习猫咪的科普知识。
此外,研究院运营的燕岭湿地生态展览馆、红花油茶自然教育展示汇,以及合作的万科热带雨林馆,共同织就了一张覆盖松山湖乃至东莞多地的自然科普网络,让人们在家门口就能遇见自然。
特色课程:让自然知识“可触摸、会思考”
“看,这只螳螂的前足像镰刀一样,这是它捕捉猎物的‘武器’!”在“松语林间虫宠世界”的自然观察课上,讲师正引导孩子观察微生态环境下动物的生存状态。研究院围绕开发了100多节特色课程,涵盖自然游戏、自然观察、自然艺术、自然科学实验、手工制作等方面,而“场景化教学”是这些课程最大的亮点——不局限于室内课堂,而是结合周边自然环境,让知识在真实场景中“活”起来。
在虫宠世界,课程分为两大类型:自然观察课上,孩子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了解动物的形态、生理与进化知识。DIY课程里,大家动手制作生物生态箱、标本,在组装与创作中深化对生物习性的理解。更有创意的是,研究院将PBL(项目式学习)理念融入自然观察,让孩子们围绕“设计昆虫屋”“制作鱼类生态瓶”“搭建植物观察盒”等真实生态问题展开探究——比如为昆虫设计“房子”时,孩子们要思考不同昆虫的居住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与摆放位置,在实践中培养科学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是简单告诉孩子‘这是什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为什么’。”这种教学理念,让自然科普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是充满趣味的探索之旅。
千场活动:让自然科普惠及更多人
自开展自然科普工作以来,研究院的脚步从未停歇,尤其是2022年以来,年均为青少年举办300场以上,带领孩子们走进湿地、森林,探索自然奥秘;为产业工人开展10场以上生态环保技术培训,将绿色理念融入生产生活;为社区居民打造30场以上亲子自然教育活动,让家庭在互动中感受自然之美;还为公务员群体策划森林文化节等特色活动,推动生态理念普及。1500多场活动中,公益活动占比超1000场,真正让科普“零门槛”触达大众。
2024年,研究院与松山湖南部片区党委联合打造“行走课堂”研学品牌,更创新推出“科技创新+自然科普+校园研学”三大线路:“基础科研线”“智能智造线”“生命科学线”带大家感受科创魅力,“自然科普线”深入生态场景探索,校园研学则将科技创新、材料科学等知识送进校园,50多场活动让科普与生活、学习深度融合。
这份坚持也收获了认可:研究院五次斩获“东莞市自然教育优秀公益课程”,2023年、2024年先后拿下“全国自然教育基地”“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本项目为东莞科普专项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