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塘厦中学 黄展鸿《重走东纵路,让红色精神浸润青春》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8-27 17:03:39

东莞的风总带着岭南的湿热,可当它拂过东纵路遗迹时却又裹着几分历史的余温。作为在东莞生活了十余年的高二学生,重走东纵路是我与先辈、与信仰、与这座城市灵魂的一次深度对话。

周末的人民公园很热闹,孩童嬉闹、老人闲谈声萦绕耳边,可当我走向深处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时,周围的喧嚣瞬间消散。青灰色碑身直挺矗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叩击心房。我抚摸着碑座上的革命浮雕——战士冲锋的坚毅、群众支援的热忱,恍惚间与课本里东纵战士的身影重叠。“原来你们一直在这里,守护着东莞的烟火。”我在心里轻声说道。我思绪万千,抬头望碑,阳光虽刺眼却让我读懂:这座碑不仅是纪念,更是先辈用热血立下的精神坐标,是红色基因在城市中的鲜明标记。

踏入鸦片战争博物馆,展柜里的旧枪锈迹斑斑,似在诉说烽火岁月。我站在东纵抗战场景复原区中,看着那些简陋的武器、破旧的军装,我仿佛看见战士们依托丘陵河网与敌人周旋。尽管草鞋磨破、鲜血染红土地,但从未动摇保家卫国的决心。布满弹孔的旗帜、写满悲壮的史料,让我真切触摸到“家国担当”的重量——东纵战士用生命,为东莞筑起了永不坍塌的“精神防线”。

这次重走东纵路,我特意去了东莞展览馆里的东江纵队专题展区。刚到入口处,就看见几位白发老人正在一张老照片前停留,正给孙辈讲述东纵战士在东莞山里抗敌的故事。我站在一旁,目光落在展柜里泛黄的《东江纵队战报》上,纸页褶皱间记录着每一场战斗、每一个牺牲的名字,都在无声诉说先辈的无畏。讲解员姐姐讲到战士们用竹筒做水壶、土法造地雷时,身边同龄人情不自禁赞叹。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东纵精神从不单是陈列玻璃柜里的展品,而是能跨越时空的震撼力量。它就藏在这些真实的文物与故事里,等着我们去读懂、去传承。

离开展览馆,在东莞繁华街头的车水马龙里,东纵精神仍在我心底激荡。它刻在人民公园的碑上,藏在鸦片战争博物馆的史料中,流淌在东莞展览馆的老照片里。作为新时代东莞青年,我们接过的不只是历史的接力棒,更是“爱国、坚韧、奉献”的火炬。往后,我想成为红色故事的“传声筒”,让更多人听到东坑的呐喊。想让东纵精神,在我们这代人手中继续照亮东莞的街巷,照亮民族复兴的漫漫长路。

重走东纵路,是与历史的对话,更是青春使命的开启。愿我们以脚步丈量信仰,让东纵精神如木棉花般岁岁盛放,照亮奔赴未来的路——这是东莞青年的使命,更是对先辈的承诺:红色基因,必将在青春里熠熠生辉!

作者:东莞市塘厦中学 高二 1班 黄展鸿;指导老师:崔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