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东江烽火 传红色薪火|原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作尧将军的儿子王勇劲:铭记历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东莞+ 2025-08-27 09:47:01

岁月洪流奔涌不息,作为开国将军,王作尧一生征战疆场,以热血为墨,生命为笔,写满了对家国的深情眷恋,对人民的无私奉献。

近日,在东莞市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75岁的王勇劲讲述其父亲王作尧的抗战经历,回顾历史,展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岁月。

青年许国,烽火岁月展现家国担当

王作尧是东莞厚街人。作为第一个东莞籍的共和国将军,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华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立下赫赫战功,英勇事迹一直流传在莞邑大地。

▲从左到右依次为杨康华、曾生、王作尧

1936年9月,王作尧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他受党组织派遣回到东莞组织抗日武装。1938年10月,日军入侵华南,王作尧担任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队长,榴花战斗的枪声打响后,他率部在大岭山西面的莞太沿线活动,发动群众和动员滞留在附近的国民党部队打击敌人,赶走了进犯龙眼、白沙等地的日军。

1939年元旦,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成立,王作尧任大队长,4月率部改编为第四战区东江游击指挥所第四游击纵队直辖第二大队,在广九铁路沿线南端屡挫日军,在火烧大涌桥、解放宝安县城南头等战斗中威名远扬,老百姓亲切地称这支游击队为“老模”“王作尧大队”。次年,他率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开辟阳台山抗日根据地,并与曾生部队协同作战,参加了著名的“百花洞战斗”,使大岭山、阳台山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

香港沦陷后,王作尧参与营救滞港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重要贡献。1943年12月,东江纵队成立,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抗战后期,王作尧率部北渡东江,为开辟罗浮山抗日根据地创造条件。1945年8月,他奉命挺进粤北,创建粤赣边游击根据地,完成纵队向北发展的重大任务。

王勇劲回忆,在抗日战争时期,家中一直存在“秘密据点”,用来转送伤员、分发钱粮弹药,还负责东江纵队机关报《前进报》的印刷。“该报也激励了当时大批有志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前赴后继,奋勇前进,成为东莞市不可磨灭的、著名的红色记忆。”

解放战争时期,王作尧参与指挥两广纵队南下作战。195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1957年被授予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成为东江纵队唯一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的老战士。

1990年7月3日,王作尧将军在广州逝世,但他与东江纵队将士们铸就的抗战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艰苦朴素,红色家风代代相传

王勇劲坦言,在家中,父亲一直教诲他们,生活上不能和别人攀比,要保持艰苦朴素之风。我在家最小,比较受疼爱,但穿的衣服都是几个哥哥传下来的,很少买过新衣服,父亲经常说,当年打仗很艰苦,连衣服都没得穿,你今天能吃饱,有书读,就已经很不错了。

“作为革命前辈的后代,我时刻记得保持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不要去追求生活的过度享受。”在父亲的影响下,王勇劲积极参加推动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做红色传承工作,向青少年讲述东纵故事,让学生与历史产生共鸣,引导他们从红色血脉中汲取精神养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从小听着父亲的故事长大,让王勇劲以父亲为榜样,也时常在家中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坚持传承红色精神。去年,他专门带女儿去了北京军事博物馆,让她直观地感受历史,在博物馆中,也看到了当时王作尧和部队一起战斗过的珍贵照片。王勇劲认为,这些史料非常具有价值和历史意义,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深刻地理解红色精神的内涵,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王勇劲寄语年轻一代,不要忘记过去,勇于克服困难,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文字:冯静 刘瀚擎 图片:赵浛锐 受访者供图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