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踏上这条被岁月磨蚀的小径,两旁草木茂盛,每一片叶子都在低语着八十年前的烽火。这里是东江纵队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一条用信念与鲜血铺就的“东纵路”。我放慢脚步,试图在青石板路的裂缝中,在斑驳老墙的弹孔里,寻找那些被时间稀释却从未远去的英雄叙事。
东纵路不是一条普通的路。它蜿蜒于岭南山水之间,连接着村庄与山谷,穿越了历史与当下。1943年寒冬,就是在这条路上,一群衣衫褴褛却目光如炬的战士,用双脚丈量着民族的尊严。他们当中有知识分子、农民、侨胞,甚至还有十几岁的少年,却在民族存亡之际做出了共同的选择。
在纪念馆里,我驻足于一封泛黄的家书前。那是队员林觉民写给怀孕妻子的信:“此行若有不测,望你教子成人,告之以父志。”墨迹虽已淡去,但那份超越生死的家国情怀依然灼烫。这些年轻人何尝不爱惜生命?何尝不眷恋家园?但在“小我”与“大我”之间,他们选择了将个体生命融入民族存续的历史长河。这种选择,不是一时的热血冲动,而是基于深刻理性与坚定信仰的决断。
当我沿着先辈的足迹,翻越同样的山岭,渡过同样的溪流,才真正体会到“艰苦卓绝”四字的分量。想象在枪林弹雨中行军,在饥寒交迫中作战,需要何等的勇气与毅力!正是这种在极端环境下展现的人类精神高度,让东纵精神穿越时空,依然熠熠生辉。
站在东纵路终点,回望来路。我忽然明白:这条路从未真正结束,它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延伸。在科研攻坚的实验室里,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在每一个平凡岗位的坚守中,东纵精神正以新的方式延续。它化作我们面对困难时的不屈,面对挑战时的担当,面对选择时的价值坚守。
夕阳西下,东纵路被镀上一层金色。我仿佛听到历史的回声与未来的召唤在此交汇,奏响一曲永不落幕的精神交响。这条路将继续延伸,从过去到未来,从记忆到行动,提醒着我们:有些精神永不磨灭,有些选择永远值得,有些路必须有人一直走下去。
作者:东莞市塘厦中学 高二 4班 胡思雨;指导老师:崔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