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大朗第一中学 叶梓航《重走东纵路-烽火印记中的力量》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8-26 15:53:23

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的入口处,阳光透过岭南的榕树叶隙,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光影仿佛是将我们引向那条蜿蜒曲折的“东纵路”——它连接着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与和平安宁的今天。重走东纵路,并非简单的历史场景再现,而是一场与民族记忆的深度对话,一次在历史褶皱里寻找精神密码的心灵之旅。

走进纪念馆展厅,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武器,瞬间将我们拉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1943年,东江纵队在东莞大岭山创建抗日根据地,战士们用简陋的步枪、自制的手榴弹,在芦苇荡中与日寇周旋。讲解员指着一幅“地道战”示意图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智慧,村民们挖地道、设陷阱,与战士们并肩作战,硬是让侵略者寸步难行。”站在复原的地道入口前,我仿佛能听见当年战士们急促的呼吸声,能触摸到他们掌心因紧握钢枪而磨出的厚茧。

东江纵队,这支主要由农民、工人、学生组成的抗日武装,在缺衣少食、装备简陋的条件下,为何能创造出“华南抗日战场上的一面旗帜”的奇迹?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被岁月浸染的物件里——那步枪上深深的握痕,诉说着誓死抵抗的决心;军装上的补丁,记录着艰苦卓绝的岁月;日记本里粗糙却坚定的字迹,折射出普通人的非凡勇气。这些实物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有温度的历史见证,它们告诉我们:英雄不是天生的,是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的人。

纪念馆专门设置的“东纵精神”展区,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了曾生、王作尧等东纵领导人的形象与声音。当听到曾生司令员说“我们不是为哪个党派打仗,我们是为中国老百姓打仗”时,参观者无不肃然起敬。东纵精神的核心,正是这种超越党派之争、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家国情怀。在华南地区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东江纵队始终坚持抗日第一的原则,与各方力量合作,展现出难能可贵的政治智慧与博大胸怀。这种精神在当今世界局部冲突不断的背景下,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共同挑战时,人类完全能够超越分歧,携手合作。

纪念馆的尾声,是一条“时空走廊”,一边是东纵战士浴血奋战的场景,一边是今日东莞繁华的城市景象。这种强烈的视觉对比,诠释了“昨天与今天”的深刻联系。东莞,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农业县,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名城,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而这份成就的根基,正是东纵先烈用生命捍卫的民族独立与尊严。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和平发展环境。

重走东纵路,我们触摸中华民族的体温,感受东纵精神的脉动。这路使过去与现在对话,历史与未来相逢。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铭记历史,不是为沉湎过去,而是为更好地前行;缅怀先烈,不只是表达敬意,更是为了汲取精神力量。在东纵精神的引领下,新时代的我们必将走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

作者:东莞市大朗第一中学 初二 9班 叶梓航;指导老师:杨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