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暖人心 处处书香满城阅 深圳出版集团打造全域全时全民阅读文化新生态
读特客户端 2025-08-26 15:38:34

 

 

 

 

书香,是一座文明城市最深厚的底气。在深圳,“城市的每扇窗户都透着阅读的灯光”,已从美好愿景渐次化为生动现实。这缕书香之光,不仅点亮了鹏城的夜晚,更在全民阅读的宏大进程中,绘就文化强国建设的深圳篇章。

从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到遍布满城的阅读空间,再到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地标,深圳出版集团始终以推动全民阅读为己任,不断厚植城市文化土壤,让书香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气质和最坚实的底蕴。

 

 

 

 

书城里坐满了阅读的读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胡蕾 摄

●多元活动浸润日常,织就全民阅读“生活网”

阅读的生命力,在于与市民生活的深度交融。

8月16日,曾经无偿向中国捐赠二战相册的美国青年作家埃文·凯尔现身中心书城,与市民分享他直面历史、捍卫真相的心路历程。现场,北区大台阶和两侧的过道座无虚席。大家围坐倾听、踊跃提问,在跨文化对话中感受历史的重量。“每周我们都会打卡中心书城,这里的活动‘盲选’都会很精彩。”市民黄女士道出了大家的热爱。

对于经常参加阅读活动的常客,深圳书城并不陌生,这里举办的活动突破了“书本阅读” 的单一形式,成为集思想交流、文化体验、情感共鸣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盛宴。逢周末逛书城、参与文化活动,已成为深圳人的生活仪式。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务工者,他们在书城共用一个名字:读者。作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阅读活动的核心组织者与推动者,6座书城文化综合体和近20家特色书店每年开展文化活动约2800场,接待读者超769万人次,仅2025年上半年就开展线下活动810余场,邀请嘉宾510余位。

城市的气质,远看是风景,近看是生活。全民阅读的普及,离不开对基层需求的精准回应。近年来,深圳出版集团以全民阅读“五进”(进基层、进系统、进机关、进一线、进场所)计划为抓手,构建覆盖全域的阅读服务网络,推动阅读场景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在企业,深圳出版集团打造“职工书屋”项目,开展 “我是领读人”“湾区青年说” 等阅读文化赛事及公益文化活动;在社区,定期读书会成为连接邻里的情感纽带;在校园,“书香进校园”通过名师导读、读书征文等形式,让阅读化作成长的“精神养分”。

全民阅读的发展,也需要大型阅读盛会的助推。已连续举办25届的深圳读书月,每年推出超千场活动,涵盖名家对谈、图书漂流、城市对望等,从线上到线下,参与市民屡破千万。深圳读书月温馨阅读夜,更是每年买书人最为期待的阅读狂欢夜,是他们口中的“新年俗”。深圳书展也是人气爆棚,去年,书展现场汇聚了国内外600余家优秀出版单位、近40万种出版物、6万多种文化创意产品,举办100余项文化活动,接待读者81万人次,不仅为市民带来了“书香盛宴”,更彰显了深圳强大的文化消费潜力与辐射力。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深圳始终以文化为桥,推动与港澳地区的文脉相融、同心同行。在《深港“共读双城”共识》指导下,一批高品质阅读文化活动陆续推出。今年,由深圳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深圳出版集团参与的20余项读书和文化活动在“香港悦读周”期间集中亮相,从经典诵读到文化论坛,从儿童绘本分享到文学沙龙,不断丰富“深港共读”内涵,为湾区文化融合注入新动能。

●特色空间嵌入城市,打造触手可及“阅读圈”

《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深圳城市阅读指数达102.24分,成年居民人均年阅读量达22本。全民阅读如春潮涌动,媒体融合阅读率持续攀升,其背后是市民捧书静读的热情与坚持。如何将深圳人阅读的意愿转化为行动?阅读场所功不可没。

城市中心延伸到哪里,书城、书吧就建到哪里。深圳出版集团打破“阅读限于传统场馆”的固有认知,将阅读空间延伸至公园、社区等城市角落,让“处处可读、时时可读、人人可读”成为现实。

“我准备在这里吃一顿简餐,为下午的工作做准备。这里既没有咖啡馆的喧嚣,又能就近免费阅读,还能临时工作或打发时间,已经成为我的‘据点’了。”在白鹭坡书吧看书的张小姐说。

走在深圳街头,政务类、社区类、校园类及文旅类等不同主题的特色书吧服务着不同的群体。在深圳湾公园,迁鸟书吧落地窗外是波光粼粼的海面与迎风摇曳的红树林,读者翻开一本散文集,便能沉浸于字里行间与自然景致的交错中;在莲花山公园,紫陌书吧书架上摆放着大量城市发展类书籍,让读者沉浸式感受深圳脉动。自2020年起,白鹭坡书吧、“百姓书房”、紫陌书吧、迁鸟书吧等阅读空间陆续开放,居民身边的“文化便利店”持续上新。2025年下半年,荔湖书苑将在荔枝公园焕新亮相,打造生态、文化、创意融合的城市滨水公共文化空间。

城市需要通过空间规划与文化活动,将阅读嵌入发展基因,构建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公共阅读文化服务体系。从书香氤氲的阅读场所,到散落公园的人文意蕴,深圳出版集团依托“公园书吧”,整合城管公园资源与自身文化优势,实现公园空间复合利用。相比大型图书馆,书吧体量小、更灵活,从图书选品、装潢设计到餐饮服务、活动策划,均与公园格调相融,与自然生态共生,既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也践行着“城市文化空间筑梦师”的理念。

2025年,深圳出版集团将持续开拓多元文化空间产品线,探索公园书吧可持续运营模式。同时,构建重点场站阅读新场景,设置地铁“书香专列”、公交专线等,联动全市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新型文化空间。

●地标书城迭代升级,激活湾区文化“新引擎”

如果说特色书吧是深圳阅读文化的“毛细血管”,那么大型书城就是这座城市的“文化主动脉”。

从全国第一家书城落地,到“湾区之眼”即将开业,近三十载时光里,深圳书城体系的演进,既是城市文化建设的缩影,也是全民阅读推广的核心载体。这些屹立于城市核心区的文化地标,早已超越“图书卖场”的范畴,成为城市的“文化客厅”和市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深圳的文化使命与创新梦想。

1996年,全国第一家书城——深圳书城(现深圳书城罗湖城)在罗湖开门迎客,打破了传统书店“小而散”的格局,以“规模化、综合性、体验式”的定位,开启了中国书城发展的新篇章。此后,深圳书城体系稳步拓展:从罗湖起步,延伸至南山、福田、宝安、龙岗、龙华,每一座大型书城的落地都成为了区域文化新地标,带动周边文化氛围的提升。

“全域书城”的布局,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阅读服务,“逛书城”也成为一代代深圳人的文化记忆。在这里,市民徜徉于戴望舒笔下“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感受路遥笔下少年的坚韧,品味张爱玲的成熟知性,也能通过苏童的作品洞察现实。在浓缩的时间里,书本与城市碰撞,文化在此无限延展。

2025年,一座全新的文旅地标——“湾区之眼”将在宝安中心崛起。这座定位为“全球最大实体书城”“新一代文化综合体”“粤港澳大湾区地标级文旅目的地”的建筑,以“文化+公园”为核心思路,打造“公园中的书城”,通过“文化+科技、旅游、艺术、创意”四大维度重塑书城内涵。2024年,“湾区之眼”建筑荣获缪斯设计奖建筑设计类别的最高荣誉——铂金奖。

“1+4”模式中,“1”即以“文化+公园”为核心思路,让读者在自然与文化的交融中获得极致体验;“4”则聚焦4个方向:“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艺术”“文化+创意”。其中,在“文化+科技”领域引入VR/AR 阅读、数字展览等新技术,让阅读变得更具互动性;在“文化+旅游” 领域,联动稀缺文旅资源,推出文化特展、剧目首演、IP事件等,吸引湾区游客前来;在“文化+艺术”领域,设置民俗展馆、艺文空间、专业剧场,举办高端艺术展览与演出;在“文化+创意”领域,聚焦文创孵化,打造首店经济和原创设计品牌。

可以预见,“湾区之眼”的开业,不仅将成为深圳文化建设的新亮点,更将在全国掀起“新一代文化综合体”的发展潮流,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提供新平台,让深圳阅读之光辐射整个湾区。

书香,是一座城市最亲切的味道。从文化活动的全民参与,到文化空间的全域覆盖,再到文化地标的持续升级,深圳出版集团以实践印证,“阅读,是城市最具回报的文化投资,是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也成了许多人选择深圳、留在深圳的理由。

未来,深圳出版集团将继续深耕全民阅读,完善阅读设施、创新阅读活动、提高阅读服务,让书香更浓、阅读之光更亮。当阅读成为市民最便捷、最愉悦的精神享受,当书香成为城市最鲜明、最深厚的文化底色,深圳将继续书写精彩的文化篇章,为城市发展提供独特的“深圳样本”。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