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早上8时
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
成功完成2万吨液体闪烁体灌注
并正式运行取数!
这标志着经过十余年的准备和建设
JUNO成为国际上首个建成的
下一代大型中微子实验装置

江门中微子实验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于2008年提出构想,2013年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支持,并在同年得到广东省人民政府的支持,2015年启动隧道和地下实验室建设。2021年12月完成实验室建设并开始了探测器在地下实验室的安装建设,2024年12月探测器主体建设完成并开始灌注超纯水与液体闪烁体。与此同时,项目团队完成了探测器的调试优化,确保了探测器在灌注完成后立刻进入正式运行取数阶段。

位于水池内(尚未灌水)的中心探测器(外部图)。
JUNO在试运行期间首批获取的数据显示,其探测器关键性能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越设计预期,这使JUNO能够着手解决粒子物理学领域未来十年内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微子质量排序——即第三种中微子(ν₃)是否比第二种(ν₂)更重。
著名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JUNO合作组发言人王贻芳表示:
完成JUNO探测器灌注并开始运行取数是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这是国际上首次运行这样一个超大规模和超高精度的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将使我们能够回答关于物质和宇宙本质的基本问题。

探测到的一个反应堆中微子事例。
自项目实施以来,项目组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最高光子探测效率的光电倍增管,打破了该领域的国际垄断;研制了高强度、高精度、高透光率光电倍增管水下防爆系统;研发高洁净度、高密封、高效率的液体闪烁体纯化系统,获得了目前国际上衰减长度最长的液闪等。

中心探测器内部的有机玻璃球及光电倍增管。
JUNO总工程师马骁妍表示:
建设JUNO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不仅需要新的想法和技术,还需要多年的精心规划、测试和坚持,不断满足材料纯度、稳定性和安全性等严格要求。如今,JUNO已经准备好为中微子世界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JUNO是一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导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成员涵盖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74个科研机构的逾700名研究人员。

JUNO副发言人、意大利米兰大学及国家核物理研究所(米兰)教授Gioacchino Ranucci表示:
得益于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我们将此前液体闪烁体探测设施的专业知识带入JUNO,共同推动该技术达到极限边界,为实验宏伟的物理目标开辟了道路。
来源:江门日报(记者/张浩洋 严建广 陈敏锐),图片均由刘悦湘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