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对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给予表扬的通报》,全省200个集体和200名个人获得通报表扬。其中,东莞市生态环境局茶山分局副局长詹敬江榜上有名。
△詹敬江(左一)
詹敬江自2004年大学毕业后便进入环保系统,21年来一直坚守在污染防治一线。她长期致力于水环境治理,尤其在排污口排查、雨污分流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方面成效明显,成为东莞生态环境保护的中坚力量。
沿着河涌逐一厘清排污口
“以前在未建设管网之前,存在严重的雨污合流问题,雨水和污水混合排放。”詹敬江表示,要治污,先得摸清“家底”。茶山镇有661个河涌排污口,散布在大街小巷。为了全面掌握茶山镇的排污情况,她沿着河岸一步步地排查,仔细检查每一个排污口、每一个数据,逐步厘清排污口状况。
△詹敬江(右)和同事巡查河涌
从2019年起,企业雨污分流成了詹敬江的工作重点之一。她带着团队走在企业排水管道改造一线。茶山超朗村的一家企业,距离最近的市政污水井竟有300多米,距离长、落差大,管网对接成了棘手问题。她迅速联系协调生态环境、水务工程运营中心、村委会、技术单位等部门现场勘查,全面排查现有排水系统,绘制管网分布图,明确雨污排水管道走向后,确定采用压力泵配合明管的方案,既解决了施工难题,又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遇到排污口突然溢流,詹敬江总会第一时间通知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处理方案,坚决确保污水不入河,全力保障水环境质量达标。这些年,詹敬江推动的“1+5”模式——1家污水处理厂联动5座分散式污水处理站,运行得越来越顺畅。2024年底,茶山镇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超额完成目标任务。近年来,她着力推动茶山镇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建设。目前项目总工程量、土建工程完成量均超过一半,预计2026年6月完工。
治水光有规划不够,更得在一线“钉”住。詹敬江常说:“哪有天生的治污能手?看着轻松,都是一件一件攒出来的经验。”这些年,她只要发现环境违法线索,不管刮风下雨,拎起工具包就出发,常常深更半夜还在现场蹲守。“问题不能过夜,治水不等人。”她总这么说。
提起詹敬江,她的老同事杨嘉威就竖起大拇指:“不要看江姐平时大大咧咧的,其实她是一名拿得起笔、办得了案、查得了井、巡得了河的环保‘女汉子’。”
良好水环境释放治水红利
常年泡在一线,詹敬江慢慢琢磨出:治污不能只靠“堵”,还得让河水自己“活”起来。她推动茶山15条考核内河涌生态修复,帮河道找回自净能力、不再黑臭,如今这些河涌晴天水质稳定在Ⅴ类或以上。
△詹敬江(右)巡查排污口
茶山治水成果已切实融入居民生活。如茶山镇博头村过去雨污合流、污水直排,河涌黑臭、蚊虫滋生。经综合治理后,村里完成雨污分流改造,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100%;村边的南畲朗排渠及鱼塘从黑臭变为碧波荡漾,水质稳定在Ⅳ类或以上。看着村民晨昏在岸边散步谈笑的情景,詹敬江觉得辛苦工作都是值得的。
良好水环境更带动经济转型,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博头村通过村企合作打造南畲朗高科技产业园,预计年产值达10亿元,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些年治水的最大感受,我觉得是‘变化’与‘希望’交织,同时也有沉甸甸的‘责任’。”回顾治水历程,詹敬江乐呵呵地说:“过去很多人觉得治水与自身没有关系,在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后,大家主动参与到治水行动中来。”她认为,治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不断巩固水污染防治攻坚成效,在入河排污口整治、源头控污、企业在线监管、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等方面加大治理力度,不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在河涌边的每一次巡查、管道旁的每一次检修、企业里的每一次帮扶中,詹敬江等基层治污人默默为推进水污染防治和美丽河湖建设贡献力量,守护绿美东莞生态建设的不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