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莞邑抗战烽烟|黄潭战斗:重返东宝敌后第一仗
东莞+-国防视窗 2025-08-25 09:46:59

红色莞邑,山水有情,不会忘记1940年在厚街镇大迳村曾经发生了一场浴血激战——黄潭战斗。这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重返东宝敌后的第一仗,以劣势装备英勇抗击日军的进攻,极大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

昔日枪林弹雨已恍如隔世,硝烟早已散尽,英气永存。坐落在厚街镇大迳村汪潭小组旁的烈士纪念碑广场绿树成荫,群山连绵起伏间,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静静矗立,守望着这片大地上传承的红色记忆。

■厚街镇大迳社区汪潭革命烈士公园

立足未稳 激战日军

“一大早,天未亮,我爷爷李富成听见枪声,还能看到火光一闪一闪,判断大概率是日军来扫荡。他当时是地下党员,就通知村民全部疏散,并把当时年仅9岁的父亲李天培安置在一个隐蔽的山洞。”近日,李伟良向记者娓娓道来先辈们英勇战斗的故事。

时间拨回到85年前。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重返惠东宝敌后,正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驻东莞的日军为了巩固其占领地区,调集军队进犯大岭山区,企图趁第三大队立足未稳而一举消灭。

1940年11月初,驻莞(城)太(平)公路和厚街、桥头村的日军一个加强中队及一个炮兵分队,共约200人,奔袭大岭山区。当天,日军先头部队10余人闯入大迳村。这时,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刚从大环村转移到汪潭村,起初以为是来抢劫牲畜、粮食的少量日军。为保护群众财产安全,梁鸿钧命令短枪队队长翟信率队向大迳村出击。

大迳村是大岭山区的一个小圩场,与汪潭村相距仅七八百米。短枪队利用薄雾作掩护,迅速穿过稻田开阔地,冲进大迳村东头,与日军展开激战。不久,大队日军赶到。副大队长邬强命令第一中队队长彭沃带领队伍抢占大迳村南面高地,以猛烈火力射击大迳村东侧的日军,掩护短枪队撤退。接着,邬强又命令第二中队队长陈其禄率部从汪潭村迎击前来进攻的日军。第三大队指战员不畏强敌,英勇作战,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经过4小时的反复争夺,控制了汪潭村和大迳村的高地,掩护群众安全转移到大岭山。随后,第三大队也撤至汪潭村的后山上。日军闯入汪潭村,烧屋抢劫后,不敢久留,抬着伤亡人员撤走。这场战斗,日军伤亡30多人,第三大队牺牲小队长陈定安及5位战士,翟信、陈其禄、鲁风等中队干部负伤。日军自侵略华南以来,鲜见这样顽强不屈的队伍。这一仗,日军震动很大,不得不承认:自侵占华南以来,从未打过如此激烈之仗。

挺进大岭山 开辟根据地

“我们回到东莞后,第一仗是‘黄潭战斗’。黄潭本属沦陷区,敌人总是三三两两进入黄潭,捉鸡抓狗,11月初我们部队刚从大环(村)转移到黄潭。早饭后我们在开会,听说敌人进入大迳,以为敌人也像平时一样,十个八个来抓鸡骚扰,我们为了保护群众利益决定打击他一下。”时任第三大队副大队长邬强回忆起这场战斗时说,这一仗打响,轰动了东莞,因为游击队转移后一直没有与日寇打过仗,这仗一打说明游击队回来了,群众又传说“老模回来了”,在政治上影响很大,对群众鼓舞也很大,打完这仗后,地方党员动员许多人来参加,部队发展很快。

东莞党史研究学者傅泽铭整理的“《东纵战斗在东莞》大事概述”一文中也这样表示,“这一仗虽在军事上没占什么便宜,但影响很大,群众纷纷说:‘打日本的老模又回来了!’大长了群众抗日的志气。”

为何说“老模回来了”?原来,“老模”是人们对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的亲切称呼。1939年,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一部分被整编为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另一部分编入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0年,这两支部队合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第五大队。其中第三大队于1940年10月初携重机枪1挺、轻机枪2挺和步枪数十支,由中共大岭山区委派出两名党员带路,从宝安县布吉乡挺进到东莞大岭山。第三大队到达大岭山区时,中共东莞县委和大岭山区委带领群众热烈欢迎子弟兵,争先恐后为部队烧水做饭,拿出粮食,腾出房子支援部队,部队很快安定下来。

巍巍大岭山,见证着一场场胜利,见证着流血牺牲,见证着军民团结一心抗争到底的信心与决心。黄潭战斗后,中共东莞县委书记陈铭炎率领党员干部到部队慰问,并进一步发动大岭山区群众参军。同时把群众组织起来,为部队送粮食、送情报、送子弹、送医药、抢救伤员,从各方面支援部队,为开展东莞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建立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岁月流转,大岭山区群峰苍翠如昨,深嵌在这片土地上的铁血印记从未磨灭。在厚街镇大迳村汪潭小组旁的烈士纪念碑广场,肃穆的碑身与连绵青山默默相望,每年都吸引着众多机关单位、学校师生、社会团体以及游客前来缅怀先烈、接受教育。他们在松涛声中聆听红色故事,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血火岁月。

文字:记者 付碧强 图片:记者 付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