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岭南大地的历史坐标中,东莞不仅以制造业名城著称,更是一片浸润着革命热血的土地。当第三届广东红色旅游季的序幕在这里拉开,这座城市的红色文化资源正以创新的姿态,将烽火岁月转化为滋养当代的精神沃土。东莞的实践表明,红色文化的传承不是静态的博物馆陈列,而是需要与城市发展脉搏共振的动态过程。
东莞对红色资源的活化始于系统性的“家底清点”。通过三次革命遗址普查建立的《东莞市革命遗址通览》,如同为城市绘制了一份红色基因图谱。117处革命遗址、26处重要线索、16处其他遗址。
值得一提的是,东莞全市大部分镇街均分布有革命遗址,其中大岭山、莞城、大朗、东城、清溪、高埗、长安等镇街拥有数量较多、较集中,且各有特色。如以大岭山为中心辐射周边多个镇街(园区)的抗日根据地遗址群;以莞城为主体,包括重要机关、革命领导人故居的政治活动中心,及地下党、爱国进步人士革命斗争遗址;旧时水乡片、山区片的中共地下组织和游击武装革命斗争遗址,等等。

当然,除了分布范围集中外,东莞革命遗址的时段性也较为突出,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遗址、旧址资源较为丰富和齐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纪念设施比例较高……
这些富有特色、丰富多元的红色资源,经过多年的普查、挖掘和保护,为东莞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了厚实的“家底”。
更为可贵的是,东莞没有止步于遗址保护,而是通过《东莞烽火》丛书、《克尔日记》等文献出版,将口述历史、历史资料、历史文物等资源,转化为可触摸的文本记忆。特别是《克尔日记》,从美军飞行员视角还原的营救故事,这种跨文化叙事既丰富了抗战史研究的维度,也为红色旅游提供了国际化的叙事切口。
在文旅融合的实践中,东莞更是构建了多层次的“红色文化+”网络。如大岭山的红色旅游商业街建设——这里不仅修复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队部旧址,更将革命遗址与文博场馆、休闲公园、商业街等现代业态有机融合。游客在品尝荔枝的同时,可以通过AR技术“穿越”到抗日战场;采购手信时,印有东纵战士形象的文创产品成为生动的历史教材。这种“产城人文”融合模式,让红色资源从单纯的纪念场所转变为带动乡村振兴的经济引擎。

教育系统的深度参与则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群体中生根发芽。2025年5月19日,东莞发布的30个红色研学点,将“重走东纵路”活动升级为立体化教育体系。学生们不仅能在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观看全息投影重现的战斗场景,还可以参与“东纵小战士”角色扮演,通过模拟无线电发报、草鞋编织等沉浸式体验理解革命艰辛。东莞教育局与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精心设计出的“研、行、思、写、讲、听、唱、观”八大主题活动,实质上是将红色教育转化为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成长仪式。
数字化创新则为红色文化插上了传播的翅膀。比如,东莞党组织成立100周年展览、东莞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等,通过现代技术,将散落各处的革命遗址整合成线上数字展馆,让参观者能够“走进”抗日战斗现场。这种技术赋能不仅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更让红色文化在Z世代群体中获得了新的表达方式。
从文献整理到文旅开发,从教育实践到数字转型,东莞的红色文化活化实践呈现出鲜明的系统思维。这种探索本质上是在回答一个时代命题:如何让革命精神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保持感染力,在城市化进程中找到存在感。当红色旅游商业街的灯笼与科技园的霓虹交相辉映,当青少年在研学活动中自发创作红色主题说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资源的现代转化,更是一种城市精神基因的创造性延续。这种实践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了生动注脚——真正的文化传承,永远发生在当代生活的肌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