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隐藏在各行各业的“素人写作”者被发现、被挖掘。他们用真实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创作视角,书写生活的烟火气,揽获众人的喜爱。
王瑛,这位来自四川内江的逐梦人,以细腻且饱含情感的笔触,用独特的文学语言,记录着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有魂牵梦绕的故乡,有奋斗打拼的城市。这些源自市井生活的短章,那些灵动跳跃的文字,是她梦想成真的具象呈现。
2025年,对“素人写作”者王瑛而言,是厚积薄发的一年。她的纪实散文《清洁女工笔记》在文学期刊《作品》上发表,并入选中国作协扶持项目;散文新作《翻转的村庄》在《花城》杂志刊载。7月,王瑛作为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学员赴京学成归来。
离开家乡,她开始执笔记录生活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王瑛来到虎门,从事着和许多人一样的基层工作。她先是在幼儿园做学前教育,后来成为一名售楼部清洁女工。每天凌晨五点,她便和一群平均年龄六十岁的女工们穿梭在售楼部走廊,用抹布擦亮玻璃,用扫帚清扫尘埃。
在虎门一待就是近20年,岁月带走了她的青春,也磨砺了她的心智与品质。每天回到逼仄的住所,除了阅读就是写作,她精心经营着这份“幸福”的事业,直至纪实散文《清洁女工笔记》在市井尘埃中破茧而出。
书写繁华城市下,那些被忽略的人生
文中,她写到了“卢屋村的春天”“擦亮高楼”等,以深沉的笔触描绘身边为生计奔波而显得卑微的一群人,记录着这个时代最基层人群的生活状态,传递社会情绪,用鲜活的现场感呈现那些被忽视的人生。
《清洁女工笔记》在《作品》杂志发表后,主编在推荐语中写道:她的文字有着毛茸茸的生活质感,正是这质感,让文中偶尔对星空的仰望显得格外真切动人。
王瑛表示,尽管生活奔波辛苦,但梦想始终都在,为此她笔耕不辍,希望通过文字表达美好、传递希望。
岁月匆匆,时节如流。随着儿女长大,生活的压力逐渐减轻,王瑛开始反刍过往,仿佛打开了另一片天空,愈发觉得有太多东西值得书写,比如故乡。她以“瑛子”的身份,重新审视自己成长的那片天地——那个魂牵梦绕、对每个游子而言既熟悉又陌生、永远无法割舍的乐园。
阅读她的散文新作《翻转的村庄》,那跳跃又充满诗意的文字令人眼前一亮。这种散文创作的新语境,构成了她独特的文学风格,让文本如流水般娓娓道来,讲述着故乡柿子湾的人与事,因鲜活而生动,因生动而引发共鸣,因共鸣而令人感动。
在虎门工作生活多年的王瑛,曾仰望过每一栋高楼大厦,走过每一条大街小巷,结识了许多人,还加入了虎门作家协会,大家经常一起探讨、学习、交流。
如今的王瑛,每天如饥似渴地写作上万字,还立志要书写虎门的每一个村庄以及各行各业的人,以此记录虎门这座城市的温情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