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东莞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我站在东江纵队纪念馆前,深吸一口气,准备开始这场期待已久的“重走东纵路”红色研学之旅。
纪念馆内,一件件实物静静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玻璃展柜里,一支锈迹斑斑的步枪让我驻足良久。讲解员轻声说道:“这是当年东纵战士使用过的武器,每一处锈痕都是一个故事。”我凑近细看,仿佛能闻到硝烟的气息,听到战场上的呐喊。
最让我震撼的是那些发黄的家书。字迹虽已模糊,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家国情怀却依然炽热。“母亲大人:儿今赴前线,生死未卜,惟愿以身许国,不负养育之恩……”读到这里,我的眼眶不禁湿润。这些年轻的战士,在民族存亡之际,选择了最艰难的道路。
午后,我们沿着先辈的足迹,徒步穿越当年东纵部队活动过的山林。山路崎岖,不一会儿′就已汗流浃背。讲解员指着远处说:“当年东纵战士就是在这片山区与敌人周旋,经常要一夜急行军上百里。”摸着身边粗糙的树干,我仿佛感受到战士们匆忙穿行时留下的温度。
在一处隐蔽的山洞里,我们发现了几处模糊的刻字——“抗日必胜”“还我河山”。同学们纷纷伸手触摸这些石刻,那一刻,历史的温度从指尖直达心底。我们不约而同地沉默,在这寂静中与历史对话。
傍晚时分,我们拜访了东纵老战士李爷爷。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讲起当年的战斗经历,老人的眼睛依然闪着光。“那时候啊,我们吃不饱穿不暖,但心中有信仰,身上就有使不完的劲儿。”他颤抖着拿出珍藏的勋章,每一枚都记录着一段出生入死的往事。
夕阳西下,研学之旅接近尾声。我站在东江之畔,看落日余晖洒在江面上,泛起粼粼金光。这一刻,我真正理解了“重走东纵路”的意义——不是简单地踏访旧址,而是要在心灵深处与那段历史共鸣。
返程的车上,都安静了许多。我知道,每个人都在消化这一天的所见所感。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重量的存在。这种温度,来自于战士们的热血,来自于家书中的牵挂,来自于石刻上的誓言,更来自于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
这次研学之旅让我明白:触摸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东纵精神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而我们这一代人要做的,就是让这盏灯永远明亮,让历史的温度永远温暖人心。
作者:东莞外国语学校(初中部)初二14班望灏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