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东江烽火 传红色薪火|张如、王河:一对行走在“地下”的革命伉俪
东莞+ 2025-08-24 09:55:13

“父母参加革命的经历很接近,都是在学生时代接触先进思想,先加入中国青年同盟(中共外围革命组织),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回忆起父母张如、王河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往事,儿女们满是自豪与感慨。

7月中旬的一个上午,张方、张红、张前三兄妹以及张前的爱人卢平,如约来到东莞市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办公室,向记者讲述了父母光辉的一生。

抗日战争时期,张如与王河这对行走在“地下”的革命伉俪,积极开展地下工作,不畏艰险,四处奔波,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己任,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献身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矢志不渝寻真理

张如与王河的革命之路,始于对真理的共同追寻。

张如,原名张广业,又名张虞,东莞莞城博厦人,是可园主人张敬修后人,1911年出生于可园,童年在可园度过。1925年入读东莞中学,受到进步思想影响,心中埋下救国救民的种子。1933年夏,22岁的他与几位进步青年到上海寻找中国共产党组织。同年秋天回到东莞,秘密出版进步书刊,宣传进步思想。1935年7月加入中共外围革命组织中国青年同盟,在东莞组建分盟并担任书记,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3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比张如小9岁的王河(曾用名王思荷),是东莞厚街人。1936年-1938年,在乔森小学、莞中初中、高埗顺成小学做学生工作。1936年10月加入中国青年同盟,于当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

临危不惧躲搜查

相似的成长轨迹,为这对革命伴侣的相遇埋下了伏笔。

1937年4月,中共东莞县工作委员会成立,张如任副书记兼高埗支部书记。据张方介绍,父亲在高埗时创办了一所学校——顺成小学,高埗支部就设在学校内。后来母亲也被党组织派到顺成小学,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开展学生工作。共同的理想追求,让张如、王河相遇相知,最终结为革命伉俪。

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岁月里,张如、王河的工作始终与危险相伴。子女们向记者讲述了一段他们惊心动魄的经历:一次,日军突然扫荡高埗,父亲和母亲来不及转移。于是,父亲紧急藏身于农村屋舍的阁楼中,掩藏在堆满的杂物中;农村妇女打扮的母亲则急中生智,与屋主一起若无其事地剥花生。面对前来搜查的日军,母亲镇定自若,最终成功骗过敌人,躲过一劫。

行走“地下”担使命

从事地下工作,意外与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必须具备过人的机敏和勇气。在张如、王河的子女心中,父母仿佛天生就有做地下工作者的天赋。据他们透露,“中青”东莞分盟与广州总部往来书信的人名,以及去广州入住旅馆的登记人名都不用真名,而是按“陈、李、王、何、张”及“伯、仲、叔、季”各取一字再加一个名,如父亲去广州入住中山五路旅馆时就用“张仲仁”登记;在广州与“中青”领导见面时,指定在中山纪念堂前草坪第三张石凳碰头,等等。

1938年4月,中共东莞中心县委成立,张如任县委委员兼东宝边区工委书记,积极开展地下工作,支持抗日游击队抗击日本侵略者。1939年1月,东宝地区沦陷后,任中共东宝联合县委书记。1940年9月任中共香港市委委员、市委组织部部长。香港沦陷后,中共香港市委取消,任中共港九特派员。

位于莞城葵衣街12号(现门牌为23号)的中共东莞县委交通情报站遗址,承载着烽火岁月里隐秘而坚韧的红色记忆。交通情报站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日伪军事情报,接送来往人员、信件和物资等。香港沦陷后,时任中共香港市委组织干事的王河撤回东莞,被安排在莞城负责交通情报工作,自1941年底至1943年初,任中共东莞县委莞城交通站站长。

鞠躬尽瘁为家乡

“父母一生没长时间离开过东莞,为人民解放和家乡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奉献了一生。”张如、王河的子女们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如历任东莞县土改委员会秘书,东莞县人民政府建设科科长、水利科科长,中共东莞县委常委,东莞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东莞县政协副主席,惠阳地区水电局副局长、科技局副局长等职。在任期间,张如首倡并组织开凿给东莞人民带来福泽的东莞运河,为东莞水利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张如为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奉献了一生。他从少年时代开始就一心追求光明,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十几年的革命斗争中,他听从党的召唤,在白区和沦陷区最艰险的条件下开展工作,这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以人民解放为己任,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献身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百废待兴的建设时期,他以火一样的热情投身于艰苦繁重的工作,不辞辛劳,不怕困难,鞠躬尽瘁,为东莞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群星璀璨》(第一卷)《张如传略》如是写道。

这同样是王河一生的写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在多个岗位上持续发光发热,历任东莞县妇联主任、东莞县二区工委会副书记、东莞糖厂党委副书记、东莞县计委主任、惠阳地区农业区域办公室主任等职。

言传身教树家风

张如、王河的子女们回忆,父母很少提及他们的革命事迹,但他们用言传身教,将红色精神刻进了子女的血脉里。

在生活中,张如、王河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作风,对子女们要求极严。张方、张红、张前等兄弟姊妹,从小自己洗衣服、挑水、捡树叶当柴烧,衣服上满是补丁。每年暑假,兄妹几人必须到农村参加劳动,他们都曾下乡锻炼,“最小的妹妹本来可以不下乡,但父母一定要她去,说不能特殊。”

从学生时代接触进步思想,到积极开展地下工作,再到新中国成立后为家乡建设鞠躬尽瘁,张如、王河用一生践行了对党的忠诚与对人民的承诺,将血汗洒在家乡的土地上,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

文字:赵水平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