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我踏入了这片土地——东纵纪念馆。它是如此庄严肃穆。锈迹斑斑的军刀、虽岁月侵蚀却墨迹清晰的救亡工作纲领静默地躺在展柜里,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历史。
80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进华南、山河破碎。东江纵队就是在这个危急的年代成立,成为了华南抗战中的重要武装力量。装备悬殊,敌众我寡,在这样的困境中,东纵战士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家园的长城,用勇敢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抗战奇迹。大岭山战斗中,他们以少胜多,成功击溃日军的精锐部队;百花洞战役里,他们用土制地雷破坏了敌人的运输线。战斗中当然有牺牲,不少战士倒在了枪林弹雨里,可从未退缩、死亦无悔。“我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不忍看见家乡被铁蹄践踏。”一位老战士在回忆录里写道。是的,这些战士是军人、是农民、是工人、是学生……甚至有15岁的孩子,虽眉眼稚嫩,可脸上却带着坚毅。他们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捍卫民族尊严。这份真挚的家国情怀,是东纵精神最深厚的源泉。
与此同时,有人以笔为剑、以墨为马,剑指强敌、守卫家园。东莞各地的师生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秘密印发抗战纲领,组织抗日宣传队,把爱国主义精神发扬传播。东莞中学的教师们深夜油印传单,学生们冒险在校内外散发;岭南大学的教授们以学术讲座为掩护,传播抗日思想。1938年冬,一场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在东莞县城爆发,“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团结抗日,保卫华南!”触动人心的口号响彻云霄,抗日爱国的信念凝聚成磅礴力量。他们虽不能上前线杀敌,却用笔和口号构筑了另一条战线。大岭山人民踊跃募捐,献出家里仅有的一担粮食,军民同心,共赴国难。
步出纪念馆,夕阳正为这座铭刻历史的建筑镀上璀璨的金辉。我驻足回望,心潮澎湃。东纵路,这条用信仰与牺牲铺就的道路,从未随岁月的流逝而湮灭。它从历史深处延伸,穿过烽火连天的岁月,通向民族的未来。它不只是一条地理上的路径,更是一条精神的脉络,流淌在我们每个后来者的血液中。
重走东纵路让我深刻懂得:真正的纪念,不仅是追忆与缅怀,更是继承与开创。昔日的青年用热血守护家园,今日的青年更应以担当建设家园。东纵精神永不落幕,它化作民族复兴路上的明灯,指引我辈坚定前行——以吾辈之青春,守护这盛世之中华。这条精神之路,必将永远闪耀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代代相传,永不停息。
作者:东莞市大岭山镇中心小学六年级5班李卓颖;指导老师:殷润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