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城朝盛学校初中部 孟欣欣《重走东纵路》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8-24 09:45:16

正午的太阳,把柏油路晒得发烫,漫过东纵路的战壕遗址,我仿佛握住了一段温热的历史。

从莞城榴花公园的抗日纪念亭出发,仿佛战士们依托河道工事,击退日军多次进攻的壮烈场景仍历历在目。清溪的东江纵队路东干部训练班旧址,不论是简陋的课桌椅还是泛黄的教材,都还原着战士们的艰苦日常。抵达惠州罗浮山东江纵队纪念馆时,玻璃展柜里那枚小小的铜制望远镜,据说曾见证过指挥员制定作战计划的无数个深夜,镜身上的划痕,是烽火岁月最真实的勋章。

我拿起地图,继续朝前走。我绕过一间小屋,来到一片竹林,一条仅限一人通过的竹间小路藏在众多竹影间。地上的泥土在太阳的暴晒下泛着白,泥土上还能看见零星的青砖。我踩着干瘪的泥土朝前走,竹叶下的光斑明明暗暗,我的脑海闪过无数个场景,或许前辈们也曾踏着这条路送文件,借着竹影避巡查吧。那么,这晒得发烫的泥土,又藏过多少紧张的心跳呢?这里,便是:深圳土洋村。

我沿着旧址后的小径前行,青苔斑驳的石阶通向山坡。当年的瞭望台虽已荒芜,可风声掠过,好似还能听见哨兵警惕的呼吸。坡下的晒谷场,曾是战士们练兵的地方,想象着他们喊着口号、挥汗如雨的模样,我伸手触碰晒得发烫的石碾,掌心传来的热度,像是历史的余温在流转。

夕阳西下,手中的地图也被夕阳染红,这不仅仅是一张地图,而是一条历史长河的脉络,正缓缓流淌进我的生命。

重走东纵路,走过的不只是东莞、惠州、深圳的土地,更是踏过先辈们用热血铺就的征途啊!那些藏在征战时的勇气与精神,都成了我骨血里的坐标。在榴花公园听河水拍岸,在训练班旧址摸过缺角的课桌,在纪念馆数过望远镜的划痕,在土洋村竹林中的温热泥土。

返程的车窗外,夕阳把东纵路染成琥珀色,我知道,这条路上的每一粒尘土、每一道竹影、每一声战士的絮语,都在诉说:历史从不是遥远的故事,是先辈们把生命揉碎了,铺成我们脚下的路。而重走的意义,就是弯腰拾起这些碎片,在时光褶皱里,打捞那些滚烫的、永远值得铭记的——民族的魂。

作者:东城朝盛学校初中部孟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