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书卷触及历史的脉络,我们放下纸笔,随着红色精神的引领,踏入硝烟弥漫的时代,齐声吟唱高亢的战歌,用心感触家国的情怀,在新时代的洪流中重走东纵路!
前往东江纵队纪念馆的大巴上,结伴而行的母女或家人三三两两分坐,自进入厚大公路主干道后大家都有意地压低声气交谈,对即将观览的“殿堂”保持着崇高的敬意,音色像屏障外使劲扑腾的热水,随时有沸腾的迹象,数道灼热目光穿透层层斑驳树影,定格在晴日万株中耸立的白色建筑上,神圣静默,静穆温养着一段不朽的“传奇”。大巴驶进大王岭村,我和母亲随着人流下了车,迈上石阶,抬头瞻望,建筑物拔地而起,阳光下如洁白翅羽,拥护远道而来的“新希望”侃侃而谈自己的故事。鲜红国旗下的繁体字熠熠生辉——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
在昏黄展灯下穿梭,处处光景引人注目,粘毛墙壁上用深金刻字和沉重的纪年撰写那段艰难历史,“东江铁流,南粤旌旗”是时代的烙印,残垣断壁的复刻引人入胜,青砖被敲碎,密布的裂缝需要无数滴赤诚的热血来填补。每处展廊上都立着形象逼真,身姿挺拔的人形铜雕,如一处处拼接而成的画面,左右横穿,相互交错。从1941年的百花洞战斗——敌军阵脚大乱,群龙无首。我军战士双手举起旗帜,迎风翻涌,乘胜追击。到1944年广九铁路破袭战——直切日军南线交通咽喉,实现反攻。战士们仿佛即将凌空跃起,眉目透出狠意,一招伏击敌人。好似近在咫尺在眼中演映,正中央的将军卓尔不群,他位于核心展区,唐装服帖穿戴得一丝不苟,目光坚毅直视前方,他就是东江纵队的总司令——曾生。
站在将军的铜像前,目光交汇穿越长河。他是一名归侨,带领着一支军队,在民族危亡面前死守红线,在华南战场上立定脚跟。队伍是出了名的一穷二白,最大的特点是知识分子多,“文绉绉”的刻板印象在他们中变成了特立独行,既有十面埋伏的智慧,又有临危不惧的勇气。“曾生卖地,支援革命”胸怀天下,先生大义!耳边响起激情高昂的战歌——“我们是广东人民的游击队,我们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兄弟,我们的队伍驰骋于东江战场上……”他们艰苦奋斗英勇杀敌,成为战场上的中流砥柱,展现出“铁心向党、赤心为民”“军民融合、共克时艰”的革命精神,传承至今,刻骨铭心,仍拯救了一代代人,如在紧张的抗疫期间,遵循“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的精神,在党的领导下筑起了高高的围墙,保护了一座座城市,东莞也得以发展,有了序曲。
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一群年纪尚小却难掩报国之心的“雏鹰”,组成了有着赫赫威名的小鬼班。我和母亲来到路东干部训练班旧址,里面陈设旧桌旧椅,小鬼头们的照片稚气未脱,鲜活热血,其中的黄友更是明媚灿烂,他就是小鬼班的班长。他幼年丧父,母亲谋生,贫困的家庭因日军的入侵雪上加霜,13岁就加入了小鬼班。身旁的一位家长不禁唏嘘,这么小懂得国仇家恨吗?目光一撇便抿紧嘴唇。石马桥战斗,少年们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在敌军的长枪短炮中坚持近一个小时,那年黄友17岁,雏鹰展翅落得“抗日英雄”,不只他,还有同为17岁有着大好前途的狙击手尹林,知识分子傅天聪;19岁的赖志强……用青春和生命换来今时今日宁静祥和。我们呢,是新一代绽放的生命,时代注视着我们带来新一轮的更迭,如今的国家昌盛、阖家幸福,有着上一辈人的敢打敢拼,也有这一辈人的坚定守护,我们青少年应凌于万空,脚踏九州,延续红色精神,勇担时代使命,青春的底色是奋斗,红色的精神是引领!
在东纵路有“书生扛枪、华侨援战、小鬼善战”,在特色路有“青春风采、担当使命、永创辉煌”,让我们步入时代洪流汲取革命精神奋进力量,担民族复兴时代使命!
作者:东城朝盛学校初中部初三2班李玫婵;指导老师:时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