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汇|能闻出129种咖啡的芯片?是的,它的“鼻子”比人类还灵!
东莞+ 2025-08-23 22:06:27

还记得科幻电影《银翼杀手》中Deckard使用ESPER分析机,通过一根细微鳞片的气味分子分析,最终在街头锁定伪装舞女Zhora的经典场景吗?如今,这一场景正在成为现实。

在第十届“创客中国”广东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九届“创客广东”大赛复赛现场,来自广东佛山的艾感科技(广东)有限公司带来了全球首款可商用的万单元气体传感器阵列芯片。这款现实版“ESPER”不仅具备超凡的气味分辨能力,还获国际顶刊《自然·电子》(NatureElectronics,影响因子39)收录,成为全球“最小电子鼻”首创者。

最令人惊叹的是,这款被称为“嗅觉芯片”的设备能精准分辨129种不同风味的咖啡,识别成功率超过96%,这一表现甚至超越绝大多数经过专业训练的人类品鉴师。

传统的气体传感器多基于电化学或红外原理,往往体积大、成本高、难以微型化,无法实现对复杂混合气体的精细识别。而艾感科技自主研发的纳米蜂巢(NHC)第三代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技术,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限。

该技术模仿生物鼻子的嗅觉受体分布原理,在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集成了1万个独立的气敏单元,构成一个高密度的“仿生嗅觉矩阵”,每一个单元相当于一个嗅觉细胞,可对特定气体分子产生响应。“就像人鼻中的嗅觉受体越多,嗅觉越灵敏一样,我们的芯片单元数越多,识别能力就越强。”艾感科技联合创始人、东莞理工学院周清峰教授介绍道。

据悉,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纳米蜂巢”结构。与传统平面式传感器不同,NHC技术采用三维多孔纳米基材,内部犹如一座“立体大厦迷宫”,使气敏材料比表面积提升近百倍。气体分子进入后会产生微气流漩涡,极大提升气体分子与感应材料碰撞频率,从而将响应时间压缩至秒级,灵敏度提升超300%。在此基础上,芯片结合自研AI算法,将气体信号转化为“气味图谱”,通过特征提取与数据库比对,实现从ppm到ppb级别(十亿分之一)的精准识别,全面超越传统气体传感器。

虽然“闻咖啡”令人印象深刻,但艾感嗅觉芯片的应用远不止于此。目前,该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实现商业化落地,在工业安全上,在化工园区、垃圾处理站部署六合一气体监测模块,实时预警可燃、有毒气体泄漏;在智能家居上,赋能燃气灶、空调、冰箱等设备“闻味识险”,自动切断气源或启动净化;在具身智能上,为消防机器人、四足机器人提供环境感知与危险气体追踪能力等。

“超越生物极限,成为嗅觉时代的英伟达。”答辩结束,周清峰的话言犹在耳。成立于2018年,艾感科技已成为全球唯一可量产万节点气体传感器阵列芯片的供应商,公司目前已完成两轮融资,投资方包括HKX基金、立创商城、Xbotpark及瀚蓝环境等知名机构,估值超一亿元人民币。

2025年,公司计划完成第三轮融资,进一步布局汽车电子、能源安全、元宇宙交互等新兴赛道。其长期目标是成为机器嗅觉芯片领域的“英伟达或寒武纪”,推动行业标准制定与技术普惠。

文字:周子怡 图片: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