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81年的“抗战情谊”
东莞+ 2025-08-22 20:00:03

8月22日,东莞,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在《克尔日记》首发现场,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双手紧握。“终于见面了。”戴维·C·克尔(以下简称“戴维”)说。他是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第十四航空队中美空军混合团飞行员唐纳德·W·克尔(以下简称“克尔”)中尉的儿子。与他并肩站立的,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女战士李兆华的儿子江山。这一刻,距离他们的父辈在那场烽火连天的战争中所结下的生死情谊,已过去整整81年了。

江山(左)与戴维(右)合影

27个昼夜的接力营救

时间回拨到1944年2月11日。当时,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香港启德机场上空,炮火轰鸣。30岁的克尔驾驶战机在激战中被日军炮火击中,烈焰迅速吞噬机身,他受伤被迫跳伞。

“我以为我死定了。”克尔在日记中写道。降落伞在空中张开,日军战机的机枪仍在扫射,地面部队正包抄而来。千钧一发之际,一阵东南风将他吹向机场北侧的新界观音山。着陆后,他拖着被严重烧伤的腿,割断伞绳,艰难地向山中移动。

第一个发现克尔的是一名小男孩——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年仅14岁的交通员李石。尽管年纪小,他已成功执行多次危急任务。李石机敏地将克尔藏进灌木丛后的山洞,并火速向上级报告。

奉命赶到的是东江纵队女战士李兆华,这位从马来西亚归国的“李姑娘”能说流利的英语,让克尔看到了希望。她为克尔带来食物,用山草药为他处理伤口,并坚定地鼓励他:“别担心,安心养伤,我们一定会保护你。”

为搜捕这名美军飞行员,日军出动上千兵力,围着观音山展开地毯式搜查。在接下来的27个昼夜里,克尔被转移了8次藏身地点。每当夜幕降临,东江纵队战士和当地百姓便会想方设法送来食物、衣物和药品。他们自己食不果腹,却把最好的红薯、鸡蛋留给这位美国朋友。

“那位‘李姑娘’无比勇敢,带着我昼伏夜出,穿越日军封锁线。”克尔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下这段经历,并配以亲手绘制的素描与漫画:没有统一军装的东纵战士、藏身的山洞地形、中国百姓送来的食物……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深情。

1944年3月9日,在李兆华等人的护送下,克尔安全抵达东江纵队司令部所在地——深圳土洋村。临别之际,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与克尔合影,并赠送他一面绣着“空中英雄”的锦旗。3月29日,克尔顺利返回桂林空军基地。

据统计,飞虎队援华作战期间,2000余名美籍飞虎队队员在战斗中牺牲,200多名遇险飞行员被中国军民营救,数千名中国人在营救过程中献出了生命。这场营救,是抗日战争期间东江纵队成功救助8位有确切姓名的盟军飞行员行动中,最早且最具代表性的一例,也是中美两国并肩作战,共同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历史见证。

三代人的不懈“寻亲”

抗战胜利后,克尔回到美国成为一名建筑商人。他将战争的残酷深埋心底,却始终铭记着在中国那27个日夜所感受到的温暖与勇气。

“父亲很少谈起战争,但他常常说起中国,说起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救他的人。”戴维告诉记者。据他介绍,父亲克尔在入伍前曾是一名摄影记者,擅长素描与写作,这本以图文并茂方式记录历史的日记,正源于他那双新闻人的眼睛和艺术家的巧手。

戴维在营救克尔中尉的东纵战士照片下留影

在克尔的书房里,那本日记和那面“空中英雄”锦旗,一直被视若珍宝。1977年,在临终之前,克尔郑重嘱咐儿子:“一定要去中国,找到‘小男孩’和‘李姑娘’,找到东江纵队,代我说声‘谢谢’。”

2006年,戴维的母亲在弥留之际,仍反复念叨着“小男孩”“李姑娘”。这份嘱托,催促戴维兄弟踏上前往中国的寻访之路。

2008年,戴维将父亲的日记发布在互联网上,迅速引起广泛关注。同年5月,戴维兄弟带着日记和老照片来到广东。在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他们惊喜地发现了父亲当年亲手绘制的漫画和感谢信。更让他们激动的是,在纪念馆协助下,他们不仅找到了已是古稀老人的“小男孩”李石,还见到了“李姑娘”的儿子江山。

2009年2月27日,戴维带着妻子和女儿来到东莞,向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捐赠了父亲二战时期的军装,以此表达对中国人民深深的感激。

和平与友谊的新见证

如今,《克尔日记》中文简体版在东莞首发,详细记录了救援过程和中美两国军民的合作细节,为这段跨越太平洋的友谊写下了新的时代注脚。

“这本书不仅是父亲个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中美两国人民共同抵抗法西斯的历史见证。”戴维这样说道。江山同样感慨万千:“父辈们在抗战中所展现出的国际主义精神和革命情谊,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

在纪念馆温暖的灯光下,两位后人手捧《克尔日记》并肩而立,站在铭刻父辈形象的纪念品前合影。戴维动情地说:“抗战胜利80年后,我能在这里与东江纵队后代重逢,仿佛回家一样,这无疑是对和平最好的纪念。”

81年,可以改变山川河流,却从未改变用鲜血和生命凝结的深厚情谊。一场生死营救,两个家庭三代人的接力传承——这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温暖而闪耀的一页,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真实、最动人的注脚。

文字:记者 周桂清 黄涛 李春燕 图片:张伊琳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