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读了广东作家谢松良的小小说《双魁饭店》(原载《作家文摘》2025年2月21日,荣获首届“杏林春晓杯”全国乡土文学大赛二等奖),想起作家王朔说的“躺在屋子里是打不开内心世界的”。按照王朔的说法,《双魁饭店》算得上是一篇极具生活阅历、生活宽度与深度的小小说。
小小说创作,离不开生活,那么生活题材有了,该怎么写?这是一个成熟作家才能够驾驭的事。想起儿时在灶里烧火,不懂得烧火的技巧,以为把灶里塞满木柴,火就会烧得更旺。殊不知,木柴燃烧是要空间的。木柴燃烧需要助燃的氧气,木柴放得少些,火焰才能更有效燃烧,这就是“火要空心”的道理。诚然,这句话还有前半句,就是“人要玲珑”。这句话适用于写作上,是说小小说不能写得太满。谢松良的《双魁饭店》,便是这样一篇“火要空心”的小小说。
小小说以大魁的婚礼为切入点,这看似是一场普通的乡村喜事,却诠释了大魁、二魁兄弟不同的人生境遇与生活走向的选择。二魁有文化,有知识,凭借知识改变了人生命运,不仅能够在城市站稳脚跟,而且生活十分优越。他回家乡参加大魁的婚礼,是开着大奔衣锦还乡的,令人羡慕和赞许。
不过,二魁能有今天,则源于大魁对他的付出——他们自小丧父,是大魁外出打工支持二魁读书。因此,大魁为了满足小霞的条件,提出在老家建房子的要求,二魁在经济上给予了绝对支持(其实,二魁本意是不想大魁在农村建房的,但为了大魁的婚姻,他只能依顺着)。这些描写诠释了兄弟间的浓厚情感。任何小说,若没有情感,就如同一段枯木,是没有生命力的。
大魁为了爱情,放弃了城市里稳定收入的工作,花大价钱在农村建了大房子。大魁的这一行为,不仅是“落叶归根”传统观念的遵循,更是渴望获得村里人的认可,给自己长脸。大魁的心愿,其实就是乡土社会根深蒂固的观念以及人们对生活选择的影响,认为老家的房子是心灵的归宿,是在乡邻面前立足的根本。
《双魁饭店》行文至此,矛盾与冲突就来了。
现实的残酷很快打破了大魁和小霞的美好幻想。新房虽然光鲜亮丽,却无法带来经济收入,他们只得向现实低头,再次回到城里,找二魁帮忙进了工厂,挤在狭小的出租屋里,而家中阔气的大房子,却被空置。大魁和小霞这种从乡村到城市的反复迁徙,深刻地展现了城乡二元结构下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城市虽然充满机遇,却因他们没有立足的实力,难以给予他们归属感。这些情节的刻画,说明了在城里生活,知识的重要性。
那么,问题又来了。
之前的乡村虽有情感依托,却缺乏发展空间。大魁和小霞如同无根的浮萍,在乡村和城市之间漂泊不定,既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又难以从乡村获得足够的生存保障。作家谢松良明显拥有一颗玲珑心,令他驾驭《双魁饭店》得心应手,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机遇,赋予大魁夫妻生活的新走向——返乡创业,利用新房子开起了饭店。
小小说的转折出现在乡村旅游项目的兴起,这一描写折射出改革开放的政策,象征着乡村振兴战略给乡土农村带来的新机遇。“双魁饭店”的开张也是对改革开放政策的反馈。这一转变巧妙地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展现了在政策推动下,乡村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谢松良的《双魁饭店》,写出了进城的农民工的双向选择性,是一个时代青年的当下缩影。他们在经过进取、挣扎、沉淀,再反向思考,最终,适合城市生活的二魁和适合回乡创业的大魁各自找到了生活走向。这令读者感悟到,对自己的未来,做出恰到好处的选择才是人生的真谛。其所揭示的问题与思考,值得深入品味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