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当我再次踏入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这句话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我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我缓缓走进一个展区,目光被一位伟大的母亲所吸引。她是被誉为“东江游击队之母”的李淑恒。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毅然将自己七个孩子中的五个送上了抗日战场。这五个孩子,最终只有一人活着回来。而她自己,化身为东莞大岭山镇大塘小学的老师,一边潜伏收集情报,一边偷偷为孩子们编写抗日教材。照片中的她,面容温柔,却又透露出一股刚强。我仿佛能听到她那句无声却响彻历史的誓言:“国家有难,人人有责!”一位母亲柔软的慈心,却化作了支撑东江纵队精神的钢铁脊梁。她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明白,伟大的精神往往源于平凡而坚定的信念。
继续前行,我来到了“神枪手”刘黑仔的展区。193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便开始领导东江纵队开展地下工作。1941年初,他在大鹏王母圩击毙了伪维持会会长袁德等多名汉奸,展现了他的英勇无畏。1946年5月他被国民党军包围,他英勇突围,但他不幸大腿中弹,后因染上破伤风而壮烈牺牲,年仅27岁。刘黑仔的英勇杀敌、机智果敢,不仅让他成为东江纵队的传奇人物,更化作了东江纵队前进的指南针。他的事迹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明白,真正的英雄是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用生命捍卫信仰和正义。
在纪念馆的另一处,一台黝黑沉静的《前进报》印刷机安静地躺在玻璃罩里。这台看似普通的“铁物件”,当年却是东江纵队的“大嗓门”。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它源源不断地印出战斗的号角,每一个字都像划破寒夜的火星,给迷茫的人们照亮方向,把永不屈服的信念撒遍了岭南的千山万壑。这台印刷机不仅是东江纵队宣传抗战的重要工具,更是他们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它让我明白,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要坚守信念,用智慧和勇气去传播希望和力量。
走出纪念馆,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慨。李大钊先生曾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这句话如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东江纵队的英雄们以他们的生命和热血,生动诠释了红色精神的深刻内涵。这种精神是我们新时代青年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源泉。让我们铭记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立潮头,奋勇拼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爱国情怀在我们心中永远炽热地燃烧!
作者: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2023艺术设计与制作1班曾丽蓉;指导老师:黄秀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