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大岭山镇中心小学 刘雨菡《红墙里的“声音”》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8-21 18:33:08

八月的风裹着蝉鸣撞进东纵纪念馆的红墙时,我正攥着爸爸的手,仰头看门口那座青铜雕像。姐姐抱着弟弟观看着墙上的浮雕——这是我第一次走进这座藏着“红色故事”的建筑,也是我第一次离“英雄”这么近。

纪念馆像一本翻开的书,米白色的墙体嵌着深灰色的条纹,像书页上的褶皱。大门两侧的立柱是深褐色的,像两支蘸饱墨汁的毛笔,正对着天空书写历史。爸爸说,这设计是为了纪念东江纵队在抗战中“以笔为剑,以血为墨”的岁月。走进大厅,头顶的天花板是倾斜的,像一片被风吹起的旗帜,阳光透过玻璃洒下来,在地面上投下一片片金色的光斑,像战士们留下的勋章。

“看!”姐姐突然指向一侧的墙壁。那是一幅巨大的浮雕,从地面一直延伸到天花板,上面刻着穿着粗布军装的战士、挑着担子的百姓、抱着孩子的妇女。弟弟伸出小手摸了摸浮雕上的枪杆,轻声问:“他们的枪好旧啊。”爸爸蹲下来,指着浮雕上战士们坚定的眼神说:“虽然枪旧,但他们的信念比钢铁还硬。”

沿着楼梯往上走,展厅里的灯光渐渐暗下来。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发黄的文件、生锈的子弹壳、打满补丁的军装。在一个角落,有一台老式的油印机,旁边的说明牌上写着:“东江纵队的战士们用这台油印机,在敌人的封锁下印刷了上万份抗日宣传资料。”我凑近看,油印机的滚筒上还沾着淡淡的墨渍,仿佛能闻到当年油墨的香气。

姐姐轻声读着展牌上的文字:“1943年,东江纵队在大岭山打响了‘百花洞’战役,歼灭日军五百多人……”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激动,“原来东江纵队这么了不起!”弟弟踮起脚尖,努力想看清展柜里的地图,我拉着他的手,给他指认“大岭山”的位置:“你看,这里就是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当年战士们在这里和敌人周旋,用智慧和勇气保卫了家园。”

走出纪念馆时,夕阳的余晖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弟弟手里攥着从纪念馆买的小纪念品——一个刻着“东江纵队”字样的钥匙扣,他说要送给幼儿园里的同学。姐姐望着纪念馆的红墙,说:“今天的参观像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听到了英雄们的声音。”我点点头,心里默默想:那些在浮雕里、在展柜里、在英雄墙上的“声音”,会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它们告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永远铭记英雄们的付出,像他们一样勇敢、坚定地走下去。

在回家的路上,我紧紧握着姐姐的手,弟弟在前面蹦蹦跳跳。风里飘来远处工厂的机器声,那是东莞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我知道,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下,永远埋藏着一段热血的历史,而那座红墙青瓦的纪念馆,就是打开这段历史的钥匙。

作者:东莞市大岭山镇中心小学四年级3班刘雨菡;指导老师:李淑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