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东南部的群山褶皱间,银瓶山森林公园以111.03平方公里的广袤疆域,构筑起一座巨型“自然博物馆”。
这里森林植被覆盖度高达95.57%,藏着东莞市第一高峰银瓶嘴、第一瀑布黄茅田瀑布,更孕育着1407种野生维管植物与216种野生脊椎动物,是名副其实的“植物王国、动物天堂”。
作为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与科普教育基地,它以独特的生态禀赋,开辟出一条让人与自然对话的科普之路。

不可复制的生态课堂:从“全国最大”到“东莞特有”
银瓶山的科普底气,源于其独步岭南的生物多样性。这里既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紫纹兜兰的倩影,也有华南五针松、土沉香(莞香)等16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扎根沃土。白鹇、香港瘰螈、豹猫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此繁衍生息,更有以“东莞”命名的特有物种——东莞报春苣苔与东莞角蟾,成为向公众讲述本土生态故事的鲜活样本。
园区内的三大“群落之最”尤为亮眼:约5000亩的短萼仪花群落经中科院鉴定为全国最大,华南地区最广的润楠群落、珠三角最大的野生红花荷群落在此共生。每年4-5月,短萼仪花绽放时,从嫩绿色花苞到白色初绽再到紫红色盛放的“变色”过程,宛如一场自然魔术秀,成为最生动的植物学教材。
而作为广东省省鸟的白鹇,以其黑白相间的羽毛、红脚红冠的优雅体态,被誉为“林中飞仙”,目前在园区监测到的种群数量已超40只。

多维科普阵地:5600㎡场馆与4.3公里自然径的交响
自2018年启动自然教育以来,银瓶山逐步搭建起立体科普网络。两个总面积约5600㎡的“自然教育之家”、1个科普展厅、1间“觅蜜花园自然书屋”(全国首批自然书屋,广东仅8所)构成室内核心阵地,书架上的自然绘本与展柜里的动植物标本,让知识触手可及。
户外则铺展着3条总长4.3公里的自然教育径——觅蜜花园自然教育径、寻仪小径等,配套自导式与向导式两套解说系统。漫步其中,既能在短萼仪花盛开的季节邂逅漫山紫白花海,也能通过解说牌解读黑疣大壁虎的生存智慧,让每一步行走都成为与自然对话的契机。2020年,东莞林业第一所自然教育学校在此落地,让碎片化的科普体验升级为系统化教育。

43套课程与百场活动:让自然知识“可触摸、可感知”
依托丰富资源,公园研发出43套多元化课程,涵盖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综合体验三大类。其中“仪态万千的美少女——短萼仪花”斩获“2021年广东省优秀自然教育课程”,“走近绘本・读懂自然”获评“2024年广东省自然教育精品课程”。这些课程采用“室内授课+户外探秘”模式,比如在短萼仪花课程中,孩子们既能在课堂学习其种子破壁繁殖知识,又能走进群落观察真实生长状态。
2018年以来,园区累计开展林业普法、森林文化周、主题研学等活动百余场,参与人数超2万人次。“仪态万千系列活动”更拿下“第四届南粤林业科学技术奖(科学普及-科学活动奖)”。近年来,公园还走进谢岗镇南面村、清溪镇铁厂村等社区组织及东莞市海德双语学校、松山湖第一小学、清溪镇第三小学等周边学校,开展10余场社区科普,让自然教育走出园区边界。

创新科普产品:把银瓶山的故事“带回家”
为扩大科普影响力,公园结合特色动植物资源,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与科普作品:特色动植物科普视频集、短萼仪花系列文创、“银瓶物语”系列周边、自然教育科普手册等,这些产品在活动中免费发放,让科普融入日常生活,让群众把银瓶山的故事“带回家”。
其中,自然教育纪录片《银瓶山的两爬精灵》一举斩获“第四届南粤林业科学技术奖(科学普及-科学作品奖)一等奖”和“第十二届梁希科普奖-科普作品类二等奖”;《香港瘰螈的成长史》获“第十六届广东省作品创作大赛(绿色发展类)二等奖”;短萼仪花环保礼盒更是拿下“首届全国自然教育文创产品设计大赛”铜奖,用创意让自然知识走进更多家庭。
未来,银瓶山计划通过更为丰富的传播与课程成果推广,突破地理位置限制,让更多人感受“不打扰就是最好的保护”的生态理念。在这里,每片叶子的脉络都是知识的密码,每声鸟鸣都是自然的课堂,诉说着人与自然共生的永恒命题。(本项目为东莞科普专项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