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东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稳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成绩单”。全市河涌水质、大气质量稳中有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从“水质达标”到“气质改善”,从“生态修复”到“物种回归”,东莞正以扎实的治理举措和长效的生态机制,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画卷。
河涌水质持续改善
水环境治理是东莞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2025年上半年,全市4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9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内河涌消劣比例稳定在80%以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全运会赛事场馆及接待酒店周边半径1公里内的水体水质稳定达标,为大型体育赛事提供了优质的生态保障。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东莞多年来系统化、科学化的治水实践。以石马河、茅洲河为例,这两条曾经的黑臭河涌如今已实现“鹭鸟群飞、鱼翔浅底”的生态蝶变。民间河长卢沛荣是这一变化的见证者之一。作为东莞“最美民间河长”,他自2018年加入护河队伍以来,每周坚持巡河,拍摄了6000多张河涌照片,记录着东莞水环境的点滴改善。
这种转变并非偶然。东莞创新实施了“一河一策”精准治理方案,今年加快推进寒溪河、东江下游等区域水质提升,基本消除城乡黑臭水体,实现近岸海域无机氮浓度稳定达标。目前,全市累计建成污水管长度约1.7万公里,建设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74座、总处理能力458.5万吨/日,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东莞的治水经验不仅在于工程治理,更在于制度创新。目前,全市已构建市、镇、村三级河长体系,并创新推出基层河长考核奖惩、河湖治理曝光台、水环境生态补偿等机制,激励各级河长担当作为。同时,智慧化监管手段的应用,如“码上莞理”活性炭更换智慧监管平台,进一步提升了治水效率。
“东莞蓝”刷屏朋友圈
空气质量是衡量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2025年上半年,东莞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15位,PM2.5平均浓度排名第10位,“东莞蓝”频频刷屏市民的朋友圈。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东莞今年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工业、交通、生活等多领域的协同治理,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稳定消除重污染天气。
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东莞强化涉VOCs(挥发性有机物)企业监管,开展废气治理设施低效失效问题专项整治,并通过智慧化手段优化活性炭更换管理。在移动源污染控制方面,全市大力整治重型柴油车,对渣土车、混凝土运输车企业开展全覆盖检查,并严查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的第三方机构违规行为。在生活面源管控方面,东莞深化工地扬尘、道路扬尘、露天焚烧等污染治理,形成多部门联动的精细化监管模式。
守护蓝天白云,不仅要防治污染,更要“看清”污染。目前,东莞已构建起一张覆盖全市的“天网”——“48+2+1”大气自动监测网络。这包括遍布各镇街的38个常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1个大气超级监测站、 4个重金属自动监测站、5个VOCs自动监测站;2台大气在线流动应急监测车和1台VOCs走航车。它们共同构成“常规监测看全局+专项监测抓重点+超级站挖根源”的立体监测体系。
东莞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三级主任科员蔡志红表示,常规站和专项站如同“哨兵”,实时掌握空气质量的基本状况。而大气超级监测站,则如同配备“显微镜”“透视镜”的“科研重器”。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东莞市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为东莞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全链条数据支撑。“数据出现异常,可及时预警,帮助我们提前启动应急减排,有效避免污染加剧,增加更多蓝天。”蔡志红如是说。
珍稀物种争相“落户”
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直观的体现就是野生动物的回归。2025年上半年,东莞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丰硕,黑脸琵鹭、黄胸鹀(禾花雀)、香港瘰螈、白鹇(广东省省鸟)等珍稀物种频频现身,成为东莞生态修复的生动注脚。
其中,滨海湾新区的黑脸琵鹭优雅觅食,万江观测到濒危物种黄胸鹀。2025年5月,最新发现的香港拟屈翅萤在银瓶山森林公园-谢岗景区亮相,这一新物种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东莞的生物多样性名录,更为萤火虫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此外,豹猫、三索锦蛇、东方白鹳、彩鹮、白琵鹭等野生动物也纷纷在东莞“安家”,彰显了生态系统健康度的提升。
东莞的生态保护不仅依赖于自然修复,更依托于科学的生态空间规划。如今,东莞已建成21个森林公园、24个湿地公园和6个自然保护区,记录陆生野生动物468种、高等维管束植物1667种、野生鸟类354种,生态网络日益完善。
2025年是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一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以改革创新思维推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从水质改善到空气优化,从物种回归到生态修复,东莞的生态文明建设已从“治污攻坚”迈向“品质提升”新阶段。未来,东莞将继续强化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打造更高水平的“美丽东莞”,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东莞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