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南方日报》要闻版以《江门推动河湖生态资源从“潜在价值”向“现实收益”转化 扮靓滨水空间 打造消费新场景》为题,聚焦江门近年来积极开展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在碧道沿线引入特色轻食、新式茶饮、市集等夜市新业态,大力推动河湖生态资源从“潜在价值”向“现实收益”转化。


△《南方日报》要闻版截图。

报道全文
下班后的黎燕芳习惯来到江顺大桥底,一边望江,一边喝一杯柠檬茶。40多年前,她和同学经常在江边野炊。时过境迁,杂草丛生的江边变成网红夜市,每晚人头攒动。
江门以江为名,河网密布,水资源非常丰富,2023年成为广东省两个全域水经济试点之一。试点建设开展以来,江门将水经济列入全市十大新兴产业,印发《关于积极开展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的通知》,大力推动河湖生态资源从“潜在价值”向“现实收益”转化。
江门马拉松公园碧道。受访者供图
如今,江门已建成超400公里的万里碧道,不少碧道已然成为吹江风、赏美景、叹咖啡的“网红”休闲生态廊道,吸引大湾区来客慕名打卡,成为江门突出活化利用、打造特色水生态“新名片”的落地场景。
立秋后的南方暑热依旧。傍晚6点天色渐暗,江风送爽,江顺大桥底的人和车越来越多,江边的集装箱式商铺亮起了灯。
何美静的上班时间到了。她是饮品店摩咔CoffeeTea的主理人,去年5月进驻以来,小店已经发展了不少回头客。从傍晚开店到凌晨一两点关门,每天营业额能达到4000元。
“面朝江水,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开店前,何美静去过不少地方考察,最后还是钟情于江顺大桥,“优美江景不容错过”。
近几年,江门突出碧道建设成果“转化”,充分挖掘碧道沿线资源,注入夜经济业态,打造充满活力的滨水经济带。西江碧道沿线,集装箱式的商铺依水而立。
江顺大桥下,九点九市集流光溢彩。熊毅 摄
前些年,江顺大桥周边有不少流动商贩,因为缺乏统一管理,脏乱差情况屡禁不绝。住在附近的黎燕芳还记得,烧烤、臭豆腐等小摊油烟滚滚、乌烟瘴气,居民都要捂着鼻子绕路走。
堵不如疏。江顺九点九集市项目负责人谭汝杰介绍,去年底江门对这片区域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招商,在碧道旁引入美食、茶饮、游玩等商家,创造超200个就业岗位。餐饮区潮玩区功能明确,茶饮与美食错落有致,需用到燃气的商户必须配备油烟净化系统。保洁、保安排班上岗,停车场、卫生间一应俱全。
入夜后,夜市人气满满。梁洁 摄
曾经散乱的小摊区升级为集潮流消费、亲水体验、文化社交于一体的滨水空间,今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开业半年有余,人气超出商家预期。“日均客流量有两三千人,周末、节假日超6000人。”谭汝杰算过,这其中近三分之一的人会在现场消费,能为商家带来3万-4万元的日营业额。
河运时代,江门的商贸依河而生,一河两岸曾经的繁华印刻在老一辈江门人的心里。水泥厂、旧船厂、制糖厂、储粮仓等滨水工业遗址,如今只剩空壳。
“浓浓的年代感扑面而来,一瞬间,我们就心动了。”杨超凡和周铨兴在开平市中心经营餐饮生意,近几年咖啡热兴起,他们辗转几座大湾区城市为开铺选址,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金山大桥底,当即就决定入驻。
金山大桥底有开平涤纶厂旧址。过去,一箱箱纺织原材料从开平三埠港下船,制为成衣后运往海外。时至今日,现代轻工纺织产业集群仍是江门三大千亿产业集群之一。随着产业升级,开平涤纶厂落幕,但是闲置的厂房大有用处。
夜幕下的桥下咖啡营地。受访者供图
围绕滨水工业遗址活化,江门通过对沿河工业遗址实施修缮改造,引入文旅文创、轻餐饮、水上运动等业态,推动工业遗址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去年1月,桥下咖啡营地开业,江边、帐篷、露营椅,叠加浓郁的工业风吸引超万人慕名而来。金山大桥下,一个写着“我爱开平”的热气球,刷屏了社交媒体。
经过一年多运营,这里已聚集起餐饮、卡丁车、沙滩、钓虾等多元休闲项目。返乡华侨、周边城市游客络绎不绝,周末客流超2000人。
改造前的江门船厂。江海区文广旅体局 供图
拥有70年历史的江门旧船厂,也换上文创园新衣,摩托车、游戏机、烤肉、啤酒、咖啡等多种元素融合,复刻上个世纪最浓郁的工业风,计划打造大湾区滨水城市会客厅;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江门甘化厂计划打造集教育、文化、旅游、研学于一体的城市新亮点;新会废旧码头引入御潭江项目,打造成落日“打卡地”,铺位租金收入大幅增长。
翻新后的船坞。网友@旺旺麦满分
年轻的面孔涌向江边、年轻的生意涌向工业遗址,水经济串联夜经济,点亮了蜿蜒在这座城市的水,也用细致的心意承托着城市里的烟火气,成为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落地的生动缩影。
来源:南方+(记者/李霭莹 梁洁 通讯员/冯维林 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