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我的‘足三里’啦!”8月19日,“扮演小小中医师,中医文化我弘扬”活动在东莞市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让参与的亲子们沉浸式体验中医文化,深入了解中医诊疗、三伏贴等中医知识,收获满满。
活动由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东莞日报小记者项目部组织举办。
中医馆探秘,“小小中医师”望闻问切
“原来,叶子和根茎都可以当中药!”在六楼中医馆,小记者们在中医师的带领下,近距离接触中医药柜与中医理疗器械。走进中药房,小记者看到药师们严谨地从各个小抽屉中取出中药,按照方子的用量要求,小心称量。
“这是火罐,烧火产生负压刺激穴位治病。”“这是耳穴压豆,刺激耳朵穴位,强身健体。”“这是刮痧板,刮皮肤出痧或促进血液循环治病。这是针灸针,这是艾灸盒……”中医师展示针灸针、艾灸盒、拔火罐等理疗工具,讲解中医诊疗逻辑时,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你今天胃口怎么样?有没有大便?肚子痛吗?”更有趣的是分组扮演环节,“小小中医师”们有模有样地为“患者”望闻问切,稚嫩的语气和认真的神情惹得现场笑声不断。
“先找到腕横纹穆志策高骨,中指搭在高骨内侧为关脉,前后分别为寸脉、尺脉,依脉象判断气血变化。”中医师邱洪手把手教授把脉方法。
三伏贴制作,动手体验乐趣多
制作三伏贴环节堪称全场高潮。邱洪介绍了天灸知识,包括三伏贴原理、适应症、儿童贴注意事项,还手把手教学了三伏贴制作及穴位选取,真是干货满满!
“天灸原理是冬病夏治,融合药物、穴位、天气等作用。对于阳气不足引起的各类疾病,有很好的作用。”
中医师详细讲解了三伏贴常用中药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等核心药材的功效。随后,孩子们亲手体验榨取姜汁,再混合药粉、姜汁和蜂蜜,学着和坨、压制药饼,感受从药材到药贴的神奇转变。过程中,药香弥漫,孩子们动手操作,不亦乐乎。
寻穴贴敷,我的“足三里”在这里!
“4个手指并起来的宽度就是3寸。把膝盖弯起来,凹下去这两个洞就是膝眼,在膝眼下方3寸,就可以找到‘足三里’。”
中医师手把手教每位小记者寻找强身健体重要穴位——足三里。“除了这种方法,还可以沿小腿胫骨外侧缘往上推至转折处往上推来找到‘足三里’。”
完成三伏贴制作后,孩子们尝试为自己敷贴,瞄准足三里等保健穴位,小心翼翼地将药贴贴上。这个过程中,再次复习穴位知识,并在实践中加深了对三伏贴作用的理解。
活动尾声,当小记者们接过“小小中医师”活动证书时,他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在心中种下了传承中医文化的种子。
小记者采访
在活动中,东莞日报小记者抓住机会采访了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师和药师们。
脉搏中藏着哪些秘密?
小记者刘芊蔚:医生是怎么通过摸脉搏(切脉)判断病症的?
中医师王杰:我们的手腕内侧有个“寸口脉”,这里能摸到桡动脉的搏动,医生会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感受不同部位的脉跳——比如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是否规律。比如,跳得快且有力可能是有热证,跳得慢而无力可能偏寒证,跳得忽快忽慢可能气血不畅。切脉是中医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的“身体密码”解读方式哦。
小记者刘芊蔚:脉搏快慢,传递了身体的什么信息?
中医师王杰:如果跳得比平时快,可能是刚运动完、情绪紧张,这是正常的;但如果安静时总跳得快,可能是身体有“热”,比如感冒发烧时,脉搏会随体温升高变快。反过来,脉搏偏慢可能是体质偏寒,或者身体比较虚弱,气血运行偏缓。不过脉搏快慢也和年龄、体质有关,小朋友的脉搏本身就比成年人稍快,这都是正常的,关键看是否稳定、有规律。
中医里藏着“天人相应”
小记者吴莹睿:请问在三伏天,我们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吗?
中医师邱洪: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湿气也重的时候,中医讲究“天人相应”,要特别注意这几点:第一,别贪凉!空调别开太低,少吃冰饮、冰西瓜,不然寒气容易钻进身体;第二,出汗后别急着冲冷水澡,擦干汗水,热感觉消失后,最好用温水洗,避免毛孔突然收缩把湿气“关”在体内;第三,多吃些祛湿的食物,比如冬瓜、薏米、绿豆汤,帮身体“排排湿”;第四,中午可以小睡一会儿,养足精神,别过度暴晒或剧烈运动,防止中暑。
小记者吴莹睿:除了三伏贴,我们小朋友平时如果着凉或者肚子不舒服,能用哪些简单的中医方法自己缓解呢?
中医师邱洪:着凉的话,可以试试“生姜红糖水”:切2-3片生姜煮水,加少许红糖,温着喝能驱寒;也可以揉揉颈部风池穴,或者用热水袋温敷肚子(注意温度别太高)。肚子不舒服如果是吃多了、有点胀,试试顺时针揉肚子,帮助肠胃蠕动;也可以按按“足三里穴”(膝眼下3指的位置),这个穴位被称为“长寿穴”,平时揉揉也能帮肠胃消化。不过如果症状严重,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及时看医生哦。
中医重视“冬病夏治”
小记者董敦敏:请问三伏贴里都有哪些药材?这些药材就这么一小点能发挥什么作用?
药师叶雅雯:三伏贴的常用药材有生姜、白芥子、细辛、甘遂等,这些药材大多是“温性”的,能散寒、通经络。别看它们量少,作用可不小:生姜能温胃散寒,白芥子能化痰通络,细辛能打通身体里的“寒气通道”。这些药材磨成粉、调成膏,贴在特定穴位上,就像给身体“开个小窗口”,借三伏天的“阳气”把药效送进去,帮身体赶走潜伏的寒气,比如预防冬天容易犯的咳嗽、鼻炎,这就是中医说的“冬病夏治”。
小记者董敦敏:为什么选择最热的天气来贴三伏贴?中医还提倡哪些增强体质的方法?
药师叶雅雯: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盛的时候,咱们身体的阳气也跟着“往外跑”,毛孔张开,这时候贴三伏贴,药性更容易通过穴位进入体内,就像“借天之力”帮身体补阳气、除寒气,效果比其他时候好。
中医增强体质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捏脊”,爸爸妈妈可以沿着小朋友的后背脊柱两侧轻轻捏,能增强免疫力;平时多晒太阳(早上9点前的太阳最好),补“天然阳气”;坚持适度运动,比如散步、跳绳,让气血通畅;吃饭不挑食,少吃零食,脾胃好了,体质自然强。这些方法都很简单,关键是坚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