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曝光装备被誉为高端制造领域的“明珠”,其核心技术和市场曾长期被日本等国外企业垄断,一度成为制约我国相关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国产设备一度深陷技术落后、精度不足、稳定性差的“三重困境”,犹如三座大山,阻挡着国产替代的前路。
在此困局中,“小巨人”企业广东科视光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东莞悄然亮剑。公司创始人王华表示,科视长期将打破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视为自身的重大使命,在光刻设备领域持续深耕。依据Pismark前瞻研究院报告,2022年科视公司菲林曝光设备成为PCB领域销量最大国产品牌,视觉光源品牌“RSEE”跻身行业前三,这条凭借技术之光“凿”出的前行之路,正为中国高端制造的破局照亮方向。
技术深潜:激光与智能的双核驱动
“高精度”“智能化”是科视反复被提及的关键词,这背后既有深厚的技术积淀,更深植着创始人王华的学术基因。
创始人王华在华南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精密装备领域专家张宪民教授,主要从事微米、纳米级超精密定位平台系统研究。毕业即创业,他所选择的领域正是“用读书时技术稍加延伸”的产物,公司的发展轨迹清晰地展现了其技术深潜的历程。
2011年,公司成立初期,聚焦机器视觉光源及光源控制系统,产品主要应用于各领域高端智能化装备的视觉定位、测量及外观检查,是国内机器视觉光源及控制系统的龙头之一。
2015年,是科视在PCB曝光设备领域迈出关键一步的年份。王华带领团队用LED光源替代传统汞灯光源,推出首台手动曝光机,成功撬开中小客户市场。同年,科视光学研发团队将光源技术应用到PCB(印制电路板)领域,研制出国内领先的近紫外半自动LED曝光机,正式踏上高端曝光装备的国产替代道路。
凭借持续的技术突破,科视成为中国大陆少数能够量产高端PCB曝光设备的企业,逐步取代海外品牌的中高端曝光机,实现了国产化替代。2022年科视公司菲林曝光设备成为PCB领域销量最大国产品牌;“RSEE”机器视觉光源品牌,在服务与智能制造装备视觉系统市占率居行业前三,企业业绩实现飞跃。
生死突围:头部订单逼出的“双面革命”
“2017年这台防焊双面双框自动曝光设备诞生前,中国PCB行业几乎没人相信防焊制程能够实现双面曝光,就像没人相信一家小企业能打破国际垄断。”王华的话语中,带着对那段艰难突围岁月的感慨。
▲图为双面曝光半自动LED防焊曝光机
时间回到2017年,国内PCB行业的一家头部企业接到苹果笔记本键盘板订单,其精度要求远超其制程能力,“他们原有曝光设备生产制造精度不够,不良率太高,最后抱着试试心态问我们敢不敢接招?”
接下订单后,王华带领研发团队驻厂攻关,每天奋战至深夜。“就像打仗,今天解决对位偏差的难题,明天又要攻克光源均匀性的关卡。”历经18个月的攻坚克难,中国首台双面双框防焊自动对位平行光LED曝光机终于在科视诞生,不仅斩获国家发明专利,更一举攻克防焊制程只能单面曝光的行业难题,实现了三大突破:效率提升80%,工人无需再手动翻转电路板,大幅减小劳动强度;占地节省40%,单台设备年产能可达3万平方米,为行业带来降本增效的实质性变革。
这一突破不仅让科视累计签下该PCB厂近5000万订单,更带动了行业头部企业纷纷跟进。该设备不仅斩获2023年广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称号,市场占有率更超70%,推动该产品线累计营收成功突破3亿元。
技术迭代的脚步并未停歇。2019年,科视再推高产能的近紫外全自动防焊曝光机,以4.5PNL/分钟的产能表现,成为国内少数能够解决MiniLED防焊曝光技术难题的核心装备供应商,持续领跑国产替代赛道。
二次突围:数字光刻的“生死时速”
2021年起,PCB行业曝光制程迎来剧变,数字光刻技术开始淘汰传统菲林(胶片)曝光技术。此时的科视面临双重压力:明星产品市场萎缩,营收明显下滑;而竞争对手早已在数字光刻领域布局多年。
当时,国内多数PCB企业在曝光工序中仍主要采用传统的绿油防焊菲林曝光机。这类设备受制程能力限制,不仅难以满足高精度产品的生产需求,还常因曝光不良导致产品报废,显著推高了制造成本。
“菲林曝光设备和数字光刻之间存在明显代差,就像胶卷相机和数码相机的区别一样,菲林曝光设备会被新一代数字光刻技术逐步淘汰,我们必须在窗口期追上!”基于对技术趋势的敏锐捕捉,王华坚定判断防焊DI数字光刻设备替代传统菲林绿油曝光机是不可逆的行业浪潮。但由于防焊油墨种类繁多、制程复杂,当时的防焊DI数字光刻机在效率、成本与油墨通用性方面,仍难以满足国内众多PCB企业对性价比的切实需求。
依托在国内外积累的广泛客户资源与海量防焊曝光工艺数据,结合自身在光源及光源控制系统领域的技术沉淀,科视发起了绝地反击。公司专门组建了防焊DI光刻装备研发团队,创新性地采用超大功率紫外线多波长光源技术,成功解决了光源能量和多波长匹配等关键技术难题,同时攻克了光源寿命短、成本高、效率低等行业共性痛点,相关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图为全自动防焊DI
最终,公司成功推出高性能的防焊DI光刻装备,产能全面超过绿油菲林曝光机,“标准机型全自动连线生产普通绿油4-4.5片/分钟,高速全自动连线机型可实现5.5-6.0片/每分钟,同等条件下,生产效率是国外品牌的2~3倍,能有效降低制造成本。”科视再以技术突破重新定义了行业效率标准。
市场突围:从国产替代到全球竞逐
技术突破的势能持续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尽管成果显著,王华仍清醒认知瓶颈所在:整个行业的数字光刻设备的芯片100%依赖美国TI公司进口,激光二极管被日本企业垄断。“国产化率90%的背后,10%的卡脖子成本占比超40%。”
这意味着,数字光刻装备的国产化替代之路依然艰巨,他希望未来采用100%国产的零部件的曝光装备正在研发当中,从装备到核心零部件全部国产化,为此,科视公司专门成立了固体激光器研发团队,致力于用新一代的防焊激光开窗技术替代目前的数字光刻技术,力求在下一代产品上取得行业的领导地位。
在他看来,国产替代绝非简单复制国外产品或机械模仿其优势,而是要在先进技术基础上实现创新,打造更适配国内PCB企业实际需求的高效、通用设备。“这条路没有终点,”他说,“但每压缩一微米误差,就离光源自主更进一步。”
他的新习惯是每天跑步并思考战略,“要想清楚三件事——技术方向、现金流、人才梯队,也得把过去栽的跟头想明白”。这种清醒体现在产品布局上,子公司锐视光电专注全行业机器视觉光源,而科视主体聚焦PCB光刻设备,拒绝盲目扩张。
科视光学展厅的墙上,“以光为科学,为社会做贡献”的标语格外醒目,与这家“小巨人”企业的实干风格不谋而合:研发人员占比超过20%,年均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超8%,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5%,年均研发经费超过3000万元。截至2025年6月,科视光学及其子公司已累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5项、实用新型专利251项、外观设计专利22项,以及软件著作权59项。在防焊DI数字光刻装备领域,公司已获多项发明专利授权。同时,企业还建有2个实验室(包括一个省级工程中心和一个企业级实验室)和1个博士工作站,为研发工作提供坚实支撑。
资本已用真金白银投票。2022年中芯国际旗下基金领投3.0亿元,推动科视进入上市辅导期。而对于王华,这位狂奔的时代中慢跑的企业家而言,真正的征程才刚刚开始:“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做这一行时,就知道这条路没有终点。”
/记者手记/
在狂奔的时代慢跑
“做企业和光刻一样,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王华的“不冒险”哲学,恰藏在这微米级的严谨里。
面对政府提供的地块,他选择暂缓扩张:“过往研发烧光了现金,现在必须坐稳。这个年纪倒下去就站不起来了,这种内卷市场,容错率为零。”
这种稳健并非保守。近三年,科视研发费用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9.5%,平均一年研发投入超过3000万元,在防焊DI数字光刻领域筑起专利壁垒。当同行在追逐风口时,这位博士企业家带着团队在光刻精度上“锱铢必较”:用5年将光刻精度从±100μm压缩至±15μm,“把每一分钱砸在微米级突破上”。
每天两小时的跑步时间,成了王华的“战略思考窗口”。“要想清楚三件事——技术方向、现金流、人才梯队,也得把过去栽的跟头想明白”。在规模热潮中做减法,在技术深潜处做加法,如同激光必须聚焦才能击穿材料,他坚信企业能量也需锚定在核心赛道。
15年间,这位精密机械博士的“不冒险哲学”,恰是当下中国硬科技企业的生存缩影。在狂热替代口号与残酷技术鸿沟间,他们选择用清醒的寸进,丈量突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