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东莞市交通建设交出亮眼成绩单:全市交通基础设施(不含轨道交通)完成投资116.9亿元,同比增长11.76%;轨道交通建设同样跑出“加速度”,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完成投资27.7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0.35%;地铁2号线三期工程完成投资8.1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67.8%……这些沉甸甸的数据,折射出东莞在“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中的奋进姿态。
△莞深高速改扩建七标桥梁下构施工航拍图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东莞的交通发展不仅关乎本地市民的出行体验,更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一环。上半年,东莞以“轨道引领、路网优化、智慧赋能”为抓手,通过科学规划与高效执行,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骨架网络加速成形,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进入空载试运行阶段;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稳步推进;智慧交通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一组组数据、一个个项目,共同勾勒出东莞交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轨道引领:地下“蛟龙”穿城过,湾区互联再提速
在地下数十米的隧道中,地铁2号线三期的盾构机仍在轰鸣掘进。这条全长17.1公里的线路,是东莞轨道交通网络向滨海湾新区延伸的“关键一笔”。上半年,全线9座车站中已有6座封顶,盾构区间累计掘进84%。其中,下穿600米宽磨碟河的港澳码头站~交椅湾西站区间,凭借双螺旋土压平衡盾构机的精准操控,将涌水涌砂风险降低90%,成为复杂地质条件下施工的典范。
△地铁2号线三期工程车站主体施工
与此同时,备受瞩目的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于8月1日正式启动空载试运行。这条贯穿东莞10个镇街的“大动脉”,全长57.46km,其中高架段线路长度约7.71km,全线设置车站25座,其中3座高架站,22座地下站。该工程以多项技术创新引领行业标杆:全线采用全自动运行系统,列车可自动唤醒、出库、洗车;永磁牵引技术节能20%以上;等离子杀菌技术可杀灭病毒达99%以上。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号线通过10个无人机巡查站点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保护网络,GIS地图标识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实现了地铁保护区管理的“全过程覆盖”。
△地铁1号线于8月1日开启空载试运行
“轨道建设的意义不仅是缩短时空距离,更是重塑城市格局。”东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随着1号线年内开通运营,东莞将形成“十字+放射”的轨道骨架网络,而地铁2号线三期与深圳20号线的规划衔接,则标志着深莞“半小时通勤圈”正从蓝图走向现实。
路网优化:高速改扩建按下“快进键”,“微整治”疏通城市“毛细血管”
在常虎高速改扩建工程的施工现场,架桥机正将一片片箱梁精准吊装到位。这条串联常平、松山湖、虎门等经济重镇的高速公路,改扩建后将成为东莞中部“黄金走廊”。上半年,项目桥梁桩基完成78.38%,4座新建隧道全部贯通,累计完成投资达28.46%。
△常虎改扩建TJ7标花灯盏4号桥墩柱盖梁施工
同样进展迅速的还有莞深高速改扩建工程,土方开挖完成69.37%,桩基施工超七成。两条“动脉”的升级,将大幅缓解东莞与广深之间的交通压力,为区域物流和人员流动提供更加便捷的通道。此外,这些工程的推进还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为周边镇街注入了新的活力。
宏观布局之外,东莞的交通治理更注重“绣花功夫”。环城路升级改造工程立项、莞太路三期完成评审,标志着中心城区“内部循环”加速优化;针对市民反映强烈的“堵点”“乱点”,一场“微整治”行动悄然展开:虎门高铁枢纽周边改造完工,重点学校医院等周边交通秩序微整治项目预计年内完工44个;新增路外公共停车位2.6万个和配建停车位2.1万个(涉及33个建筑项目)。家住南城的市民陈先生感慨:“以往接送孩子要绕行20分钟,现在校门口新增了临时停车区,省时又省心。”
△上半年,新增路外公共停车位2.6万个
数据印证着变化:上半年全市普通国省道投资同比增长265.5%,农村公路建设虽受雨季影响仍完成3.815公里;绿美通道建设更是超额推进,已完成乔灌木种植3万余株,完成年度计划79%。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既要打通‘大动脉’,也要疏通‘毛细血管’,让市民从‘走得了’转向‘走得好’。”接下来,东莞也将继续推进路网优化工程,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科学规划,打造更加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
智慧赋能:低空经济“起飞”,数据跑出治理新范式
在东莞的交通指挥中心,大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实时反映着城市交通脉搏。这里汇聚了2122亿条数据,日均新增25GB,覆盖省、市及企业37个单位98个系统。通过“一网共享”平台,交警、城管甚至社区都能调用交通数据资源。记者了解到,这种数据共享机制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还为交通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譬如,通过分析实时交通流量数据,交管部门可以动态调整信号灯配时,有效缓解高峰时段的拥堵问题。
△在东莞,低空经济正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
更具想象力的变革发生在低空领域。物流无人机、应急救援直升机等应用场景加速落地,在松山湖试验区,一架搭载医疗设备的无人机仅用8分钟便完成血样运输,比地面交通节省至少70%时间。“低空+公共服务”的探索,正为东莞交通注入新质生产力。
智慧基因也渗透到传统基建中。桑茶快速路和莞番高速与连马路共线段2条道路作为试点开展道路全要素管养工作,借助BIM建模和无人机巡检,传感器实时监测桥梁健康状态;公共交通服务方面,上半年东莞新增111条定制公交线路,市民通过手机在“东莞巴士”微信公众号填写出行需求,系统便会根据大数据分析动态调整,实现“需求响应式”服务。
△以轨道为纽带、以数据为引擎,推动大湾区互联互通迈入新阶段
随着1号线空载试运行的启动和智慧交通场景的持续落地,东莞的交通图景正从蓝图加速变为现实。这座城市的“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不仅重塑了市民“走得畅、停得易”的日常体验,更以轨道为纽带、以数据为引擎,推动大湾区互联互通迈入新阶段。
面对下半年联调联试、盾构施工等关键挑战,东莞的答卷仍待续写……当更多项目从“施工图”变为“实景图”,东莞正在用交通这支“笔”,书写着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新篇章。这座城市的脉搏,正随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而愈发强劲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