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抗战烽烟图·人物志① | 央视四套纪录片《烽火侨心》再现江门华侨儿女民族大义铁血丹心!
江门发布 2025-08-19 11:04:40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江门五邑地方组织高举抗日旗帜,团结带领五邑人民及全世界江门籍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共御外侮、毁家纾难、血战到底,用热血与生命筑起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为展现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战壮歌,在全市营造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浓厚氛围江门市委宣传部统筹江门日报社、江门市广播电视台、各县(市、区)党委宣传部以及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推出“江门抗战烽烟图——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媒体报道”,敬请垂注。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推出六集纪录片《烽火侨心》,讲述海外华侨华人通过国际声援、物资运输、医疗援助等多种方式融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故事,展现中华儿女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

 

 

纪录片《烽火侨心》分为《民族大义》《慷慨捐输》《穿越火线》《共赴国难》《文艺星火》《同仇敌忾》六集,把波澜壮阔的华侨抗战史浓缩为六个篇章,从海外声援、物资支援、运输保障、直接参战、文化抗战、国际协作的角度,展现海外华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担当与奉献。

 

没有国,哪有家?
五邑籍华侨和祖国始终风雨同路
为家国作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

在第二集《慷慨捐输》

就讲述了来自江门的

爱国华侨郑潮炯

卖子救国”的故事

 

爱国华侨郑潮炯的

“卖子抗敌”家国情

 

一件衣服,一个布袋,一张1940年的卖子契约书,一份1947年驻新加坡中华总领事发给郑潮炯的中西文证书,讲述着一位父亲、一位抗日义士感人肺腑的爱国故事,见证了其当年支援祖国抗日救亡的旷世义举。

 

图片
驻新加坡中华总领事发给郑潮炯的中西文证书。

 

 

带动华侨捐款抗日救国

在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郑潮炯的事迹被放在第五篇章“铸就丰碑”区域的中心位置。展厅一角,一座生动传神的雕像重现了郑潮炯义卖瓜子筹救国款的瞬间。

 

图片
郑潮炯雕像。

 

郑潮炯是广东江门新会人,自幼家贫,少年时往香港谋生后赴马来西亚,以摆卖小食度日,稍有积蓄,便回乡娶妻带往南洋生活。

 

1937年,全面抗战拉开序幕,全世界华侨华人纷纷以不同形式参与抗日。在南洋地区,陈嘉庚领导发动华侨筹赈救国。

 

“我的父亲只是略懂文字的小贩,既无超人的思想,也没有万贯家财,却有共赴国难的决心。身处异国他乡的父亲,热切希望为处于水深火热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爱国华侨郑潮炯第二子、新加坡侨领代表郑社心先生说。

 

抗日战争爆发后,郑潮炯义无反顾地开始了义卖瓜子筹款活动。1937至1942年间,他背着装满瓜子的布袋,徒步走遍南洋,一边义卖瓜子,一边宣传抗日。

 

图片
义卖瓜子包装纸上的宣言:请同胞买建国瓜子,得款系救济祖国孤儿寡妇。同胞同胞莫忘国耻,予决定义卖到胜利为止。

 

后来,郑潮炯全额把义卖瓜子筹到的18万元巨款悉数捐给以陈嘉庚为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总会”支援祖国抗日。“在吃一顿饭只需要0.2元的年代,这可是一笔巨款啊。”江门市博物馆副馆长张一知说,但是郑先生并没有为自己留下半分钱。

 

当家乡新会传来噩耗,得知自己的老父亲被日军杀死后,国仇加上家恨,郑潮炯将自己刚出生40天的第四子郑社义,以80元卖给当时马来西亚的一位赵姓商人,并将这80元也全部捐给祖国抗日。

 

“弟弟没有出生之前,父亲就和母亲说,这个孩子出生后要交给国家,是要为国家作贡献的。父亲在和赵家商议此事时,并不是说‘卖’,而是‘送’,对方给了父亲80元,父亲将这笔钱直接捐给南洋华侨筹赈总会。”郑社心说。

 

当时,郑潮炯的妻子钟彩合难以接受。为此,郑潮炯不断对她说:“没有国,哪有家?救国要紧。自己养孩子和别人养孩子都一样,都是中国人。”

 

这罕见的卖子救国的义举,轰动了当时南洋的华人社会,带动了华侨捐款抗日救国。

 

图片
郑潮炯送养儿子的合同,江门市博物馆馆藏。

 

在第三集《穿越火线》中,

讲述了祖籍江门台山的

“巾帼英雄”李月美

和第十四航空队的事迹。

 

 

滇缅公路上的“花木兰”

巾帼英雄李月美

图片

李月美,祖籍台山市都斛镇竞丰横岗山村,1918年出生于马来亚槟城,父亲是位富商。李月美从小生活优渥,还学会了开汽车。

 

图片

 

1938年,中国沿海港口相继被日军占领,交通线断了,外面的物资运不进来,日本妄图把中国变成孤岛。幸好滇缅公路紧急建成通车,但那个时候,国内缺司机、缺修理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岁的李月美毅然决然响应号召,报名“机工团”打算回国参与滇缅公路的物资运输。

 

可没想到,她报名时就被拒绝了,因为不招女性。李月美没有放弃,她想起之前读过的花木兰的故事,决定女扮男装。她回家穿上弟弟的衣服,换了一个报名点,以李月眉的名字再次报名。因为个子高,长得壮,性格也泼辣,竟没人发觉她是个姑娘。


图片

 

在滇缅公路上,李月美开着车运物资,总想快点再快点,因为她运的是打鬼子的武器,是救伤员的药品。但是滇缅公路上是真苦啊,坡多、弯多、泥泞多、疟疾多,时不时还有日军轰炸。终于有一天,李月美在过一个急转弯时不慎翻车,身负重伤。


被战友们送进医院后,李月美再也瞒不住了,这才说出真相——自己是个女娃。大家惊呆了,报界轰动了,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给她题写了四个大字:“巾帼英雄”。


图片

 

像李月美一样,当时有3200多名南洋华侨青年抛家舍业回国支援抗战,他们被称为“南侨机工”。他们当中有教师、工程师,有富家子弟,也有穷苦百姓。年纪超了就虚报年龄,不会开车就赶紧学会了再报名,总之是非去不可。最终实在去不成的,就捐钱捐汽车,有人甚至将女儿的彩礼全都捐了。这些黄皮肤、黑眼睛的海外华侨,有的从未踏足祖国,有的早已加入外籍,却在民族危亡之际,用最朴素的信念与行动作出回答:“我是中国人!”

图片

 

飞跃“死亡航线”的雄鹰

“飞虎队”队员黎荣福

图片

黎荣福,祖籍台山端芬上泽潮洲村。他本姓陈,名健豪。1938年初,父亲希望他远离战争,便花钱从一位黎姓美国公民那里买了一张“出生证明”,让他以黎家出生在中国的儿子的身份进入了美国。但父亲却怎么也没想到,几年后,黎荣福以“飞虎队”队员的身份投身战场,而且还要在“死亡”航线上执行任务。

 

图片

黎荣福影于“飞虎队”纪念亭(来源:台山市博物馆)


1943年,黎荣福入伍训练后,成为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第69混合联队第3战斗货物中队C-47运输机上的报务员,他是该中队唯一的一名华人。

 

图片


1942年5月,日军切断了中国所有对外的海路通道,以及从越南、缅甸等地到中国的船舶、铁路和公路运输线。为了运输抗战物资,中美军方不得不开辟中印航线。因飞机要飞越状似骆驼峰背的连绵山峰,因此得名“驼峰”航线。然而,这条航线所经过的地区都是数千米高的高峰,最高海拔在7000米以上。加上气候恶劣,飞机失事率高得惊人,因此也被称为“死亡”航线。“飞虎队”不仅要负责保卫“驼峰”航线中国一端不受日军飞机攻击,还要承担部分“驼峰”空运任务。黎荣福所隶属的中队就是负责空运物资的。

 

图片

“驼峰”航线

 

黎荣福记得,在前几次执行任务时,他们驾驶的运输机还有“鲨鱼头”战斗机护航,但随着战争愈发激烈,前方所需物资翻倍增加,他们被护航的次数就越来越少。特别是晚上,冰雪在窗外积结成霜,足足有两三厘米厚,外面几乎什么都看不到。飞行员只能凭经验飞行,其他的就听天由命。


由于当时物资紧张,运输机上的人没有配备枪支和降落伞。运输机在经过“驼峰”航线时也经常遭到日军战斗机的袭击。因此,每一次执行任务,黎荣福都当作是最后一次飞行。

 

通过“驼峰”这条运输航线,中国向印度运送了很多部队补充兵员,然后再从印度运回汽油、器械等战争物资。据统计,从1942年4月至1945年11月,经由“驼峰”航线从印度运往中国的物资大约共有65万吨,总价值约7.8亿美元。黎荣福驻扎中国期间,年纪轻轻的他就在这条“死亡”航线上执行任务38次。

图片

 

在泥泞与炮火中

江门华侨儿女

用生命诠释“中国” 二字的分量

它不仅是地理上的家园

更是文化血脉里的根

是危难时刻宁折不弯的脊梁

挺身而出的担当!

 


总出品: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

总策划:陈

总编辑:高钢华 张荣池 张永源 刘运华

视频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