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一天下午3时许,在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中心门诊部一区候诊大厅内,患者张先生(化名)在候诊时突然失去意识,栽倒在地,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随即迅速展开。
“医生,医生!快救人!”听到家属紧急呼救后,正在出诊的中心门诊部主任蓝光明和内科医生龚华景、胸外科医生袁金权闻声冲出诊室,发现患者面色苍白、呼吸心跳骤停。
“立即心肺复苏!”蓝光明当机立断,袁金权医生与龚华景医生马上轮流为患者进行胸外按压。
△抢救转运过程
与此同时,护士、导诊迅速取来急救设备呼吸球囊、氧气袋、车床等,门诊部护士长卢妙娟与护理组长袁衬云火速赶到现场参与抢救,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接力赛就此展开。
医护人员合力将患者抬上转运车床,护理组长袁衬云迅速跨上车床,跪在移动的车床上持续为患者进行胸外按压,龚华景医生则一路小跑用呼吸球囊为患者辅助呼吸,众人以最快速度将患者送往同一楼层的急诊ICU。
在急诊ICU,抢救团队早已严阵以待。电除颤、肾上腺素静脉推注、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各项抢救措施有条不紊地进行。
患者需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体外膜肺氧合(ECMO)团队在10分钟内就完成了这套“救命神器”ECMO的上机操作,同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也顺利运转。ECMO联合IABP为患者筑起患者生命安全的最后防线。
随后,医院立即启动紧急手术的绿色通道,心血管内科学科主任郭素峡接到通知后直奔手术室。在ECMO的支持下,郭素峡带领抢救团队争分夺秒地为患者实施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患者的心脏主干血管已完全闭塞,马上进行精准的介入治疗开通血管,堵塞的血管终于恢复了血流,监护仪上,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趋于平稳。
呼吸心跳骤停是心血管疾病的“极端事件”,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出院率仅为1.2%,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率仅为0.8%;院内急救因具备专业设备和医护人员,救治成功率相对较高,存活出院率为9.4%,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率为6.7%。其关键影响因素是心跳骤停后的“黄金4分钟”,如果在心跳骤停后4分钟内开始高质量心肺复苏和除颤,救活率可达49%-75%,而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下降7%-10%。
术后,经过10天的精心治疗,患者张先生恢复了清醒意识。7月12日,他带着笑容康复出院。
△张先生及家属和部分参与抢救和治疗的医护人员合影
这场生命奇迹的背后,是医院门诊、急诊、ICU、心血管内科等多学科团队的无缝衔接,是“黄金4分钟”的高效救治和成功转运、“10分钟ECMO上机”等高效救治流程的执行,更是该院急危重症救治体系的实力体现。
“每一秒都关乎生死。”医院中心门诊部主任蓝光明深有感触地说,在此次抢救过程中能够抓住“黄金4分钟”,医护团队的紧密协作至关重要,这一切得益于中心门诊部对每月常态化应急演练的高度重视,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是医护人员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谈及这次经历,张先生动情地说。目前,他正在家中休养,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