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面对新形势,适时提出建立太平洋各民族的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主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及其前身(以下统称“东江纵队”)遵照中央指示,立足中国大陆和太平洋两大战场连接点,争取国际盟军(主要是英军、美军)支持,参与抢救国际友人和盟军飞行员、向盟军提供重要军事情报、牵制日军对太平洋地区的扩张、配合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等重要活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历史背景与战略环境
(一)国际背景: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与全球战局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由德、意、日法西斯发动,日本法西斯是这场战争的急先锋。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中国人民在东北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把局部侵华战争发展为全面侵华战争。以卢沟桥事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起点,中国开始全国性抗战,首先在世界东方开辟了反法西斯的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缓冲时间。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战火迅速蔓延至东南亚及西南太平洋广大区域。战争的全球化,促使遭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空前团结起来。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宣言宣布: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同与之处于战争状态的轴心国及其仆从国家作战;相互合作,不与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和和约。这份历史性文件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同盟国)的正式形成。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面对新形势,适时提出建立太平洋各民族的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主张,《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太平洋反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华侨工作的指示宣言》中明确提出“应争取英美政府及其军事机关同我们合作”,还提出“在广东、海南……各地,我们可与英美合作组织游击战争”。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与资本主义世界联系通道较少,因此毗邻港澳、连接东南亚的华南地区,特别是广东,肩负起了对外联络的重任。
(二)战略地位:大湾区地处东方战场的核心枢纽
本文所指的“大湾区”核心区域,即珠江三角洲及毗邻的香港、澳门地区。大湾区地处珠江出海口,是中国南大门,也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地理单元。依托贯通南北的广九铁路、粤汉铁路和香港维多利亚港、广州黄埔港等水陆交通网,大湾区经济活力强劲,物资储备和补给能力有着重要优势。特别是被日军视为“生命线”的广九铁路,其“地位之重要,居全国各路之冠,而其责任之重大,亦无有出其右者”。自1937年8月广九铁路与粤汉铁路接轨后,形成了从香港经广州直达武汉、重庆的运输大动脉。1938年1月到广九铁路沦陷前,由该路输入内地的各类军事物资超过13万吨,占当时全国外援的75%以上。
大湾区尤其是广九铁路沿线的核心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然成为敌我必争之地。对日军而言,占领广州和香港,既可进行经济掠夺满足其战争机器所需,又能切断粤港通道这一国际补给线,加剧国民党政府的物资困境;同时获得了向中国内陆(特别是广西、湖南方向)和东南亚扩张的前进基地。因此,日军入侵华南后,在此布置了“约有三个半师团、两个独立旅团,合计四个半师团八万人”。此外,还有5个师的伪军。
对于东江纵队而言,这里是其诞生和成长的根据地,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联系,有利于开展破坏广九铁路等对日战斗,削弱日军在华南的力量,直接牵制其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能力。这里也是盟军活动区域,东江纵队通过为盟军提供华南日军兵力部署、舰船动向、防御工事等情报,营救在香港、华南沿海地区被击落的盟军飞行员(主要是美军第十四航空队)等军事行动,借助盟军增强国际抗日力量。
(三)华南敌后战场的主力军:东江纵队的创建与发展历程
东江纵队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南地区成立比较早的敌后抗日武装队伍。1938年10月12日,侵华日军在广东惠阳大亚湾登陆,华南抗战的正面战场抵抗失利,广州及东江下游各县沦陷。日军入侵华南后,中共中央迅速制定关于开展华南敌后抗战的方针。10月14日,中共中央电示广东省委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要在东江日占区后方开拓游击区。”1938年10月15日,王作尧担任队长的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率先成立,这是日军南侵后,中国共产党在华南地区组建并直接领导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根据抗日形势发展的需要,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整编为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后被编为第四战区第四游击纵队直辖第二游击大队,活动于东莞、宝安、惠州等交界一带。
193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电示广东省委:“广州沦陷后,广东党组织必须在广州及其他敌人占领的地区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12月2日,曾生领导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后被编为第四战区第三游击纵队新编游击大队,活动于惠阳及惠州、宝安等沿海一带。
1940年秋,日军在华南发动新攻势,企图扩大东江占领区。转移至海陆丰的两支抗日游击队遵照中共中央指示,重返东宝惠抗日前线,并把部队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第五大队。根据中共前东特委上下坪会议确定的关于独立自主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方针,第三大队、第五大队分别挺进大岭山与阳台山,开辟了东江地区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不仅对日伪军造成极大的威胁,而且为东江纵队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中共华南党组织还在广东各地组织和创建了其他敌后抗日游击队,沉重打击了敌伪的嚣张气焰,在国内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共中央把这些广东抗日游击部队统称为“华南游击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抗日武装部队。
1942年1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改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2月,中共广东党组织决定由广东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东江地区和珠江三角洲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1943年1月,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成立,直接受中共中央及其南方局领导,尹林平任书记,设于东江游击区。12月2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正式成立,曾生任司令员,林平任政治委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公开通电宣告东江纵队是人民子弟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
东江纵队依照中共中央指示,在成立宣言中表示:“我们坚决拥护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以无限忠诚与各盟邦及国际友人密切合作……我们希望能与国际友人在相互尊重、密切合作下,共同完成打倒日寇的任务。”
综上所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同盟国确定了“先欧后亚”的全球反法西斯战略,但这一战略的实施是以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对日作战局势的稳定为前提的,因此中国的抗战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大湾区独特的地理位置(靠近海岸、毗邻国际口岸)和战略价值,为东江纵队与盟军情报机构开展合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地理依托和战略需求基础。东江纵队凭借其在大湾区敌后卓有成效的抗战活动、出色战斗力和严密组织纪律性,成为盟军在华南地区的重要合作对象。
二、东江纵队与盟军合作的具体实践
(一)营救国际友人:跨越战线的生命护送
1941年12月,日军侵占香港,驻港英军投降。日本把港英政府官员、英军官兵及英、印、荷、比等国侨民关押进集中营。东江纵队即派出游击队进入九龙地区开展游击活动,积极营救盟军被俘人员。1942年2月,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成立国际工作小组,由黄作梅任组长,专门负责营救盟军人员。
从1942年2月至4月,东江纵队在中共广东、香港党组织配合下,国际工作小组和东江游击队其他成员冒着极大危险,潜入集中营周边,通过秘密联络、夜间突袭等方式,先后营救一批英军官兵及侨民,并帮助他们脱离险境,到达东江抗日根据地后转送到大后方。其中,英军战地医院赖特上校、海军军官摩利上尉、香港警察司汤姆逊等重要人物的营救过程尤为惊险。汤姆逊从赤柱集中营逃出后,由港九大队政委陈达明护送至游击队营地,他在山顶俯瞰九龙市区时惊叹:“你们原来离敌人这么近呀!”被营救的英军士兵霍支斯和格尔拉夏深受感动,主动要求留下传授英式武器使用方法,后经说服才辗转返回大后方。英国海军中尉葛荣来信感激地说:“你们的无畏的英勇,你们在敌人统治的地区中,冒着极大的危险,进行了及进行着坚决的斗争,已获得任何人的景仰。我从你们处所获的伟大的仁慈与殷勤的款待,我心底充满着真挚的,非文字所能形容的感谢。”
经过一段时间的营救工作,东江纵队开始受到盟国特别是英国的重视。1942年7月,经英国国防部批准,在桂林组织了英军服务团(下称“英团”),在惠州设立“英团”前方办事处。该办事处主任祁德尊写信给东江纵队,要求同他们合作,调查和拍摄集中营的情况和位置,协助进一步做好营救工作。东江纵队的工作人员,在极其艰险的条件下,冒着生命危险,高效地帮助“英团”组织情报站,布置秘密交通线,筹划进一步营救英军被俘人员。由于营救工作卓有成效,东江纵队的国际声誉日益提高,因而受到国民党当局的忌恨。他们千方百计破坏东江纵队与盟军的合作。1943年8月,“英团”突然无故决定与东江纵队停止一切联络。但是东江纵队本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仍然给“英团”以帮助,继续营救了一些盟国友人。对此,“英团”成员感慨地说:“行动较言语说得更响亮的。”“英团”负责人赖特返回英国后写信给东江纵队领导人说:“如果没有你们帮助,我们是不会做出什么工作来的。”
据不完全统计,东江纵队共营救英国人42名、印度人54名、丹麦人3名、挪威人2名、俄罗斯人1名、菲律宾人1名。这些行动不仅挽救了盟军人员的生命,更成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生动实践。1946年7月,英国外交部战后在下院报告中坦言:“对东江纵队协助盟军逃出香港的服务,表示深切钦佩。”
(二)救护美军飞行员:危难中的跨国战友情谊
为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对美国也是坚持合作态度的。随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进展,美军开始了对港九的作战,东江纵队也积极协同美军打击日军。
1944年2月11日,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在袭击香港日军启德机场时,克尔中尉的座机被击中起火,克尔被迫跳伞逃生,日军当即进行追捕。港九游击队及时救护,避开日军持续半个月的严密搜查,将克尔辗转安全送到第十四航空队桂林队部。克尔万分感激:“你们战斗员面对着强大武装的日军非常严密的搜索下拯救了我。”5月26日,美军第十四航空队一架轰炸机在大亚湾海面袭击日军运输舰时被击落,机上的勒夫哥等五名飞行员跳伞落到大亚湾海面。东江纵队护航大队迅速驾船赶到,在日军巡逻艇抵达前将飞行员救起,连夜转移至南澳岛隐蔽。为避开日军封锁,队员们伪装成渔民,用渔船载着飞行员沿大亚湾海岸线昼伏夜行,最终经惠州、韶关辗转送至桂林。11月下旬,一架美军飞虎队的P-40战机与两架日军零式战机在东莞县龙和乡长岭皮(今属深圳市光明区)上空发生空战被击落,美军飞行员跳伞逃生,在东江纵队护送下安全到达樟木头石马的东莞县国民政府临时驻地,辗转回到桂林部队驻地。1945年1月,美军飞行员依根中尉和克利汉少尉在大鹏湾失事,东江纵队海上中队同样以精准的接应和隐蔽的转移路线,使其安全脱险。
被救的美国飞行员安全回到桂林基地后,纷纷写信表示感谢说:“只靠文字不能表示出我们对你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的感激。我们惟一能报答你们的办法是为你们的工作而说话,这,我们保证将在一切机会都去做。”“和共产党游击队住在一起是快乐的和得到教育的。在和你们短促的相聚中,我见到了真正的中国人,而且增加了我对他们和他们国家的尊敬。”
东江纵队营救美国飞行员的事迹,深受美国第十四航空队陈纳德将军的赞许。克尔中慰被营救脱险的经过成为传奇式的故事,特别是在第十四航空队中广为传播,被编印为教育飞行员的材料。
(三)情报合作:渗透敌营的机密传递
随着太平洋战场局势升级,盟军对日军动向的情报需求日益迫切。东江纵队营救国际友人和盟军飞行员的情况,以及它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为盟国所认识和重视。1944年7月《美亚杂志》专题发表了《东江纵队与盟国在太平洋的战略》一文,突出地论述了东江纵队在太平洋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指出:东江纵队“对于盟军将来在华南沿海作战具有极大重要性”。文章指出盟国应同东江纵队“建立密切的工作关系”,给予各方面的援助,这“对于我们将来进攻日本的胜利,已具有头等的重要性了”。
1944年10月,美国第十四航空队派欧戴义到东江纵队,要求加强合作,建立联络站和电台,收集日军情报和气象资料等。东江纵队于10月9日向党中央请示报告,10月13日党中央电复说:“与欧博士谈话可表示欢迎合作。关于建立电台,搜集情报,侦察气象,训练爆破可以答应。”遵照党中央的指示,东江纵队同意欧戴义带一部电台设立联络组。“为了和美国派来的情报组合作,东江纵队建立了一个特别情报工作部门。这部门逐渐扩展到200多个工作人员,情报站遍布东江敌占区,南起香港,北到广州,东自海陆丰,西至珠江东岸;后来粤北、西江沦陷,又扩展到西、北江去。这些情报工作者都是东江纵队经过挑选的干部,一切经费也是靠自己支持”。
在东江纵队情报人员的努力、付出不少牺牲和代价下,搜集到许多日军的重要情报资料,包括日军启德飞机场和南头西乡飞机场的图例及说明,广九铁路沿线日军工事图解,日军改进的洞穴或工事构造图,日军虎门海区巡逻舰艇情况的报告和舰队密码,日军第一二九师团南下全过程和作战部署方案等重要文件,日军K型(神风)攻击机的设计图,日军在香港的机关、军火库、油库、船坞、战舰方位的详图及材料等等。
1945年初盟军准备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对日作战。这时美英在华南有矛盾,但对中共中央都有所顾虑,东江纵队处在极为复杂的环境中。3月9日,美国海军又派一个工作组到东江解放区,进行沿海测量工作,准备盟军登陆的资料。3月13日,党中央指示:盟军所要的登陆情报可以给他。美军在东江纵队的协助下,很快获得了所需要的情况。对此,美海军工作组负责人致函曾生司令员说:“我要表示我对我所工作的地区中你的部队所给予的光辉的合作的真诚谢意,由于他们的努力,使我们能获得工作上必需的情报。你的部队组织给我很好的印象,他们能力高强,纪律甚好。”
东江纵队提供的情况,得到了盟军方面的赞誉,得到第十四航空队陈纳德将军、在华美军司令部以至华盛顿的赞誉,被认为是美军在“东南中国最重要的情报站”,所提供的情报“在质与量都非常优越”,“对美国战略部队在中国的组织的成功有着决定的贡献”。
(四)配合作战:敌后战场的协同反击
东江纵队在抗日战争过程中,通过破坏交通线、牵制日军兵力、配合盟军空袭等方式,与盟军形成战略呼应,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广九铁路作为日军连接广州与香港的运输大动脉,是其支撑太平洋战场的“生命线”。1943年11月,日军发动“打通广九铁路战役”,出动9000余人对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进行“万人大扫荡”,企图清除铁路两侧的抗日力量。东江纵队以“游击战术”灵活应对,主力部队转移至外线袭扰日军补给线,地方武装与群众则破坏铁轨、拆除枕木、炸毁桥梁,使日军“全线通车”计划屡屡落空。据美国《美亚杂志》记载:“日军虽控制铁路两端两年多,却始终无法让一列火车畅行全线。”东江纵队还派遣第五大队、第三大队及“飞鹰队”挺进樟木头至平湖段,先后攻入天堂围、林村、常平、横沥等火车站,破坏铁路60%以上里程,迫使日军投入2万余兵力驻守沿线,有效牵制了其向太平洋战场的兵力投放。
在配合盟军空袭方面,东江纵队建立了“侦察—引导—评估”的方法。1943年秋,为配合美军轰炸启德机场,港九大队在观音山设立观察哨,记录每架盟军飞机的投弹位置及命中效果,绘制成图表后连夜送至东江纵队指挥部,再转递美军第十四航空队。第二次轰炸时,美军根据修正后的坐标,精准摧毁日军油库和修理厂,日军驻港空军力量遭受重创。1945年3月,美军海军甘兹上尉率队到大亚湾测量海岸地形,为登陆做准备。东江纵队护航大队派出熟悉海域的渔民向导,掩护其完成水深、滩涂、日军布防等数据的采集,为盟军掌握华南沿海地理情报提供了关键支持。
此外,东江纵队还与盟军展开战术层面的协同。1944年,英军服务团请求港九大队协助破坏九龙第四号铁路桥,以切断日军物资运输。港九大队派出梁福等人,趁夜潜入桥体下方安装炸药,次日清晨成功将桥梁炸毁,导致日军运输线中断一周。同年,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海上中队在大鹏湾截获日军运输船“大福丸”,缴获其中的武器弹药后,将船只凿沉,此举直接配合了美军潜艇在附近海域的伏击行动。
综上所述,东江纵队通过营救国际友人、救护美军飞行员、开展情报合作以及配合作战等行动,不仅挽救了大量盟军人员的生命,还为盟军提供了关键的战略情报和战术支持,直接影响了太平洋战场的局势。这些合作实践充分证明,东江纵队不仅是华南敌后抗战的中坚力量,更是连接中国战场与太平洋战场的重要纽带。
三、历史意义及影响
(一)重要军事价值与贡献。抗日战争结束时,东江纵队发展到1.1万余人,建立了东江、北江、英翁佛等根据地和游击区,总面积达6万余平方里,人口达450余万,对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毙伤、俘虏、投诚的日伪军共达9500余人。东江纵队与盟军的合作,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巨大的军事影响,积极推动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通过破坏交通线、袭扰据点等行动,迫使日军在华南保持大量驻军,牵制了日军对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据统计,到1945年,东江纵队抗击和牵制日伪军15万余人,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战场,减轻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敌人惊叹:“广州和香港之间地区是治安之癌。”通过提供的大量精准情报,提高了盟军对日军军事设施的打击命中率,帮助盟军及时调整战略部署。例如,关于“波雷”部队的情报促使盟军改变登陆计划,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溃败。成功营救近百名盟军人员,其中包括多名经验丰富的美军第十四航空队飞行员,保障了盟军的有生力量,增强了盟军在亚太地区的作战能力,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贡献了力量。
(二)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东江纵队的英勇作战和与盟军的有效合作,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战斗力和国际主义精神,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军队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影响力。被营救的盟军人员和国际友人对东江纵队的赞扬,以及美军等对东江纵队情报工作的高度评价,使世界更多地了解到中国敌后抗战的真实情况,打破了国民党对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的抹黑和诋毁,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共抗日正面形象。在与英国的合作中,东江纵队一度发现英军只注重自己的中心任务,只关注抢救香港沦陷人员和情报工作,一味希望东江纵队用武装力量将集中营的英国人大批解救出来,完全不顾东江纵队人员的危险,导致在许多问题上会引起东江纵队人员的暴露,使东江纵队发生严重损失,东江纵队当即拒绝了英国的这些无理要求。在与美军的合作过程中,欧戴义刚抵达东江纵队时,言谈中带着美国的优越感,“对游击队配合作战的作用认为不大。”东江纵队对此不卑不亢,一切依照中央的既定外交方针办事。东江纵队在合作中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的态度,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抗日决心,同时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三)积累了国际统战经验。东江纵队与盟军的合作,巩固和发展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通过营救行动、情报合作和配合作战,加强了与英美等同盟国的联系与信任,促进了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协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稳固做出了贡献。这种合作也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国际统战工作的经验,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外交能力的人才,如袁庚、黄作梅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国际交往和统战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合作也加深了中国与其他反法西斯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为战后中外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构建战后国际新秩序产生了积极影响。如获救的克尔中尉等成为中美友好的民间使者。
综上所述,东江纵队与盟军在大湾区的合作,让东江纵队的斗争具有了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意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际合作在华南成功实践的典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战后国际格局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