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的历史总是发人深省。通过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的斑驳弹痕,仿佛一下就身临其境于八十年前保卫家园的惊心动魄的战斗,感受到热血青年赤子之心的滚烫。
东江纵队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华南敌后最大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它远离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孤悬敌后,在日、伪、顽军夹击的情况下,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方针,转战东江两岸,深入港九敌后,挺进粤北山区,英勇打击敌人,成为华南抗日战场上的一支坚强的武装力量,对民族解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而东江纵队与其它队伍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分子特别多,有大学生,还有留学生。国难当头,他们毅然决然弃笔从戎,在敌后筑起了阻击侵略者的钢铁长城。在香港沦陷后,东江纵队更是冒死营救出何香凝、茅盾等800余名文化精英,上演了惊心动魄的省港大营救。众多的青年革命者为捍卫脚下的热土,抛头颅、洒热血,成就一个又一个动人的历史。换位设想:若吾辈青年身处于那样动荡的年代,处于民族存亡之际,还会有这样的勇气吗?答案是肯定的。红色革命精神早就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基因中,如同时代火炬一般,照亮一代又一代青年前行的道路,而那份保家卫国的责任与担当也一直在接力、传承。
东江纪念馆内的战争复原场景,国防展厅的重型武器、村子墙壁上的弹孔等众多历史的遗留物,无声向世人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今天的和平背后,仍能看见昔日英雄的足迹。
历史不再只是教科书上的白纸黑字,而变成了我血脉中的温度。东莞如今作为腾飞的新一线城市,又何尝不是对东纵红色精神的最好传承?
东纵战士用鲜血写就的忠诚与信仰,变成现今吾辈青年更持久的精神滋养,从而转化为强国路上的青春能量。铭记是为了深切的缅怀,缅怀是为了更坚定的前行。重走东纵路,激起着我们这代人心中的新回响。
作者:东莞市石龙中学高三19班 刘卓盈;指导老师:李浓娣 李玲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