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你们,不然我们这辈子都见不到叔叔了!”这个8月,对于张大爷和他的侄子而言,注定是个难忘的日子。
骨肉分离之苦,在亲人相见的那一刻化作滚烫的泪水。如今,张大爷结束了30余年的流浪,跟着侄子一起生活。有了亲人的照顾,他正慢慢适应安稳的日子。
多年漂泊在外,张大爷一度像断了线的风筝,与过去的一切彻底断了牵连。直到石龙一次防汛防蚊的下沉行动,让他的人生迎来了新的转机。
废旧危房里的相遇
8月5日,石龙镇公共服务办党员先锋队响应“双报到”号召,下沉到中山西社区。他们带着防汛防蚊的宣传资料,走进背街小巷,挨家挨户排查安全隐患。当走到一处荒废的危房前,队员们停下了脚步——这里住着流浪的张大爷。
“不能让老人就这样孤单下去!”得知张大爷的情况,工作人员迅速汇总有限信息上报至石龙镇公共服务办,随即启动五社联动帮扶救助。
难题随之而来。张大爷有语言障碍,对陌生人满心戒备,不管谁上前帮忙,都被他一次次拒绝。
帮扶人员没有气馁。他们耐着性子,反复劝导,一点点拉近彼此的距离。真诚终究能融化坚冰,张大爷心里的防备慢慢卸下,终于点头同意,前往社区庇护站暂住。
为了给张大爷更周全的照顾,镇公共服务办“双报到”党员先锋队迅速启动“党建+救助”机制。一个由镇公共服务办、中山西社区、公安分局相关工作人员组成的个案救助小组,很快组建起来。他们帮张大爷解决了吃饭、住宿、穿衣的燃眉之急,让这位漂泊多年的老人,在陌生的地方,摸到了久违的温暖。
模糊记忆中的执着追寻
暂时安顿好张大爷,沟通仍是横在有效救助面前一道难解的阻碍。没有户籍信息,没有明确的身份特征,连能追查的线索都少得可怜,寻亲之路仿佛被浓雾笼罩。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救助小组成员突然想到:队里有位“双报到”的党员,和张大爷是同乡!他们立刻请这位党员来帮忙沟通。
当熟悉的乡音在耳边响起,张大爷终于放松了。这把“乡音钥匙”,彻底打开了他尘封多年的记忆闸门。
8月7日,张大爷说出了那句埋藏在心底多年的话:“想回家,家住在丰顺县建桥镇西南村,还记得家里的侄儿叫……”
这句话,成了帮助张大爷回家的关键线索。8月8日上午,救助小组不敢耽误,火速联系上梅州市的相关部门。他们一边对接信息核查,一边用人脸识别技术比对,一点点拼凑着张大爷的“回家地图”。
当天中午,喜讯传来:梅州市提供了疑似张大爷亲人的联系方式,希望的曙光让所有人心中长舒一口气。
工作人员立刻拨通了这个电话,经过一番沟通,并通过照片让对方进行初步辨认后,远住在深圳的侄儿在电话那头难掩激动之情,当即表示下午就会赶到石龙与张大爷见面。
8月8日,当侄子们赶到东莞石龙,看着眼前既熟悉又陌生的叔叔,颤抖着说出“叔叔”时,张大爷浑浊的眼睛瞬间亮了。他拉着侄子们的手,一个一个,准确叫出了他们的名字。
时光仿佛倒流,那些被岁月尘封的亲情记忆,在这一刻重新焕发生机。
“多亏了你们,不然我们这辈子都见不到叔叔了!”侄子们向社区工作人员再三道谢。张大爷也紧紧攥着社区办事员的衣角,哽咽着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点头。
寒冬炎夏里的温情守护
张大爷的漂泊,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春秋。从惠州到广州,他的足迹印在好几个城市的街头巷尾。直到近一年,他辗转来到石龙镇,在一栋废弃的楼宇里,暂时停下了流浪的脚步。
在石龙的日子里,张大爷的生活过得很简单:靠路人偶尔的善意、社区时常送去的接济过活。天气好的时候,他会在街头捡拾些废品,换点零钱糊口;遇上难处,中山西社区的大门也会为他敞开着。
中山西社区的工作人员,也把张大爷当成了“家人”。每逢大雨来临、寒冬腊月,他们总会到那栋废弃楼宇,搀扶着张大爷,把他转移到社区庇护站。庇护站里,热粥热水早已备好,干净的床铺也收拾妥当,就等着张大爷住下。
这些细碎的关怀,像一束束微光,照亮了张大爷孤苦的晚年;也像一股股暖流,让他在陌生的城市里,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家”的温度。
其实,对于有需要的人来说,石龙一直是一个温暖的小镇,中山西社区的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
每逢极端天气,社区工作人员从不会闲着:他们会逐户排查辖区内的危房、老旧房屋,防止意外发生;也会走遍街巷,寻找流浪人员的落脚点,把关怀送到身边。
“庇护中心最多可容纳几十人,之前几次大雨,就陆续安置过有需要的人。历年帮助过约40人。”中山西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列玉梨介绍,社区的庇护中心就是大家的“避风港”,既能接纳流浪人员暂住,遇到紧急情况,周边有需要的居民也能来这里寻求帮助。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大爱寻亲,温暖回家。如今,张大爷已经跟着侄子们回了家,那栋废弃楼宇里,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
在东莞,这样的温情故事还在继续。那些为群众奔波的脚步、藏在细节里的关怀,正让“家”的温暖,传递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悄悄生根、慢慢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