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背包,我加入了学校组织的红色研学之旅。汽车在盛夏滚烫的路面上疾驰,窗外的风景飞速倒退。翻开研习手册,“重走东纵路”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心底不由泛起一丝涟漪:东江纵队,这个在课本里仅占寥寥数页的名字,对于我们这些生长于盛世、习惯了指尖在电子屏上滑动的少年来说,仿佛是一段被岁月尘封的传奇,遥远而模糊。
当汽车行驶在繁华的街道上,东莞的轮廓逐渐清晰——整洁的街道、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木、熙攘有序的人群。然而,这一切的安宁,在踏入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的瞬间被历史的重量击碎。我们穿过一排低矮斑驳的房屋,来到了展馆里,只见展柜里静静陈列着锈迹斑斑的枪械和磨损的通讯设备,仿佛每一道划痕都在低声诉说着当年的血与火。
讲解员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将我们拉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东纵战士用简陋的工具拆解、拼装武器,让每一杆枪都能重新消灭敌人。东纵儿女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用生命守护着这片土地。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听到东江纵队缴获日军通信设备并自行修复使用的故事,我的脑海里不禁闪现出这样的场景:月光下,几名东纵战士围着一辆缴获的日军通信设备,有人举着自制的油灯,有人专注地修复机器……这一刻,某种难以言说的联系在我心中逐渐明朗——原来,我们汽车专业学子日夜练习的拆装、检修技能,早在民族存亡之际就曾闪耀过光芒。当年的战士没有精密的仪器,没有标准化的车间,却以同样的专注与执着,在硝烟中让每一台机器“重生”。我突然明白,手中的扳手和故障诊断仪,不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一份精神的传承:是面对难题时的永不退缩,是细微之处筑牢防线的责任。这与我们今日拧紧每一颗螺丝、排查每一处电路的坚持,竟如血脉般相连。
返程时,烈日依旧炙烤着大地,汗水浸透了校服,脚步也变得沉重。但胸膛里那股热流却愈发汹涌——我们这一代人是何其幸运,不必再经历那样的苦难。今天,我们用脚步丈量信仰的距离,感觉自己离英雄更近了一步;我们用文字传递历史的温度,让红色基因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此次活动,让我明白,传承不仅是记住故事,更是传承精神,“重走东纵路”从来不只是脚步的追溯,更是一场对生命价值与职业灵魂的深刻拷问。
我们虽不是战场上的士兵,却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守护者”。作为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学生,用精湛的技术服务社会,以专注、坚韧与创新的工匠精神,检查好每一处电路,校准每一个参数,拧紧每一颗螺丝——这便是我们今天的中职学生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热爱与承诺。
作者:东莞市汽车技术学校2023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1班 陈宇轩;指导老师:曾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