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答卷⑤|东莞:扩优提质,打造湾区教育新生态
东莞+ 2025-08-14 19:21:47

在粤港澳大湾区奔腾的浪潮中,东莞,正以“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和“滴水穿石”的韧劲,奋力书写新时代教育“奋进答卷”。

从熔铸红色基因的时代新人培育,到超常规攻坚学位供给“峰值”难题,再到“阳光治理”筑牢公平基石,2025年上半年,东莞教育系统以问题导向破局,以制度创新赋能,在扩优提质的征途上闯出新气象,为万千家庭托起“家门口的好学校”梦想,更在湾区发展蓝图上镌刻下“教育强市”的生动注脚。

铸魂:红色基因融入育人血脉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是新时代青少年的重要使命。今年,东莞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作为时代新人培育的核心,系统性推进红色基因传承教育。今年初,东莞实施十大重点项目,“重走东纵路”系列活动如火如荼展开,覆盖研、行、思、写、讲、听、唱、观八个维度,将红色文化融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构筑了红色文化育人高地。

“行走的思政课”让历史在脚下鲜活。东莞精心打造的首批30个红色研学点,以制度保障全市初三学子在毕业前至少走进东江纵队纪念馆、鸦片战争博物馆接受精神洗礼。在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东纵思政课题将书本历史化为可触可感的体验;在鸦片战争博物馆,民族融合课程激荡着少年胸中的家国情怀——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文字,而是刻骨铭心的身临其境。

思政课改革更成一大亮点。在连续10个学期开展书记校长讲“思政第一课”的深厚积淀上,东莞首创书记校长“思政课大比武”活动。101节精品课、10节示范课脱颖而出,线上线下巡讲引领教学新风。每季度一节的全市同上一堂红色思政课,已吸引770多万人次参与,思想的火炬在云端传递不息。

厚街前进小学、高埗东圃小学等一批红色基因传承学校如雨后春笋,100个校园红色阅读空间成为精神家园。东莞中学“党史+校史”课程、东莞外国语学校“党团队一体化”育人模式,让红色教育深植校园沃土。红色基因在“八维推进”的立体教育中,悄然融入学生血脉。

东莞同样为学子身心健康发展筑牢防护网。建立学生心理健康部门协同联动机制,试点“校家医社”教联体模式,实施第二期“百校心理防护工程”,实现春季学期中小学家访电访全覆盖。“阳光体育”蓬勃开展,超八成学生每日运动时间达2小时以上,东莞代表团在省中学生运动会上勇夺一等奖——强健的体魄与阳光的心灵,共同支撑起东莞学子奔赴未来的坚实脊梁。

攻坚:超常规破局学位“峰值”

面对未来十年学龄人口结构性达峰的严峻挑战,东莞以“迎峰计划”为行动密码,超前谋划打响学位扩容提质攻坚战。今年3月,《东莞市中小学学位“迎峰计划”若干措施》出台,以超常规举措加速学位供给,直面公办学位不足、教师资源不足等问题,为城市营商环境提升提供坚实教育支撑。

截至6月底,全市通过新建、扩容、购买优质民办学位等多渠道保障供给,1-6月新增公办学位7137个,更通过重新核定24所市直属公办普高规模,“硬核”挖潜12553个学位。普通高中建设尤为瞩目——9所公办普高全速推进,第十二高级中学即将启用,水乡未来学校、湾区中学等8个项目全面动工。这批学校建成后将增加学位31200个,其中高中学位27000个。

面对财政与土地的双重约束,东莞创新机制直击痛点:创新民办高中设立条件,推动一贯制学校增设高中部,市商业学校、嘉荣实验学校成为首批综合高中;大胆跨市统筹学位资源,惠州为民办普高提供400个东莞学位;实施跨学段、跨镇街动态调配,松山湖、寮步等镇街调配解决义务教育学位缺口超2000个;建立学位预警和市域统筹机制,实行“一镇一案”渡峰策略。

回溯2020年启动的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近五年全市新增公办学位26.5万个,总量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这背后是财政每四元即有一元投入教育的坚实保障,是“承诺制”审批提效的改革魄力。这场与人口变化的赛跑,彰显了东莞“教育优先”的坚定承诺。

当学位“有没有”基本缓解,“优不优”成为核心诉求。今年,东莞聚焦“学位潮汐使用”“公民办学校转段升级”“优质资源引入”等痛点,创新启动“市镇共建、一镇一策”的教育扩优提质改革实验区建设:在水乡片区,组建以东莞中学为核心的水乡教育集团联盟,带动片区内17个教育集团发展;在塘厦镇,引入松山湖未来学校教育集团高起点办好塘厦未来学校;在沙田镇,重点探索“五育融合”新模式、扩充资源、打造教改试验田、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

从“扩容攻坚”到“扩优提质”,东莞教育事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目前,东莞新增公办学位、正高级教师数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三项指标均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并成功创建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区域发展不平衡仍是突出短板,优化资源配置是主攻方向。”市教育局主要负责人点明未来方向。扩优提质,正从蓝图加速落地。

阳光:精细治理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东莞聚焦“校园餐”、教辅、校服三大关键领域,以专项整治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构筑守护学生健康成长的阳光防线。

市教育局牵头成立工作专班,组建6个工作组,发挥全市704名责任督学作用,实现督导无死角。今年已对全市1868家学校食堂进行拉网式排查,整改问题1574个。跨部门联合检查学校食堂及供餐单位69家次。公开三大领域举报热线,实行“严查快办”机制,发出提醒函、督导函39份,确保问题整改形成闭环。

制度笼子“扎得紧”,长效机制持续创新。推动市直属学校食堂力争100%自营,切断利益输送链条;建立四级陪餐制度——镇街负责人季度陪、校长月度陪、安全副校长周陪、家长代表周陪;严格执行大宗食材采购超百万公开招标规定。全面摸清教辅征订底数,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暂缓征订,高中阶段严格落实“四项规定”和公示制度。出台专项方案,指导学校完善校服采购、穿着管理等制度32项,强化制度刚性约束。

透明治理“看得见”,社会监督深度参与。全市1820个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每月入校监督食材采购、营养搭配、经费收支等核心环节。“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实现市镇平台24小时智能监管,后厨操作尽收眼底。引入第三方专项审计紧盯“校园餐”等重点领域资金使用与管理,以审促改,持续提升治理效能。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透明是最强的公信力。东莞通过扎紧制度篱笆、引入多元监督、拥抱科技赋能,将家长揪心的“关键小事”办成了放心暖心的“阳光工程”,为学子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明净晴空。

“人口超千万、结构倒挂、学龄人口深刻变化,市民对优质教育的渴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东莞市教育局主要负责人道出挑战与决心,“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我们将持续深化综合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全力打造大湾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名片!”

当扩优提质的蓝图渐成现实风景,在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中,在学位攻坚的强力推进下,在阳光治理的坚实保障下,东莞教育正以奋进之姿,奏响新时代的育人强音,为千万市民托举更加光明可期的未来。

文字:刘召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