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清溪镇虫媒传染病防控工作紧锣密鼓,爱国卫生运动正深入开展。全镇上下齐心,共同守护健康家园。其中,青皇、大利、土桥、渔樑围等村立足实际,群策群力,以扎实的举措和广泛的动员,共同编织着抵御蚊患的防护之网,成为全镇推进工作的有力缩影。
面对虫媒传染病防控的严峻挑战,青皇、大利、土桥、渔樑围等村不约而同地在资金和人力上“下足本钱”。


青皇村安排集体专项预算,为防控工作“兜底”。这笔钱实实在在地花在了刀刃上:聘请专业消杀服务团队,购置足量高效灭蚊药物。每天清晨和傍晚,专业队员们身背喷雾器,穿行于沟渠、绿化带和房前屋后,实施精准喷杀。“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覆盖面更广,效果也更持久。”该村有关负责人边查看喷洒效果边说道。另外,该还专门组建了消杀队伍,聘请20人负责清理蚊媒孳生地,确保防控无死角。这种“专业消杀+自主清源”的双轨模式,成为该村防控工作的突出亮点。


大利村也同样构建了“双轨制”专业消杀力量。一支由村委会工作人员与绿禾公司专业人员组成的4人小组,负责重点区域;另一支则是委托新希望公司的9人专业团队,覆盖全村。更引人注目的是,村里创新购置了强力吹风机和吸水吹风一体机,配发给7个网格。“这些‘神器’对准排水沟、墙角缝隙等传统工具难以企及的角落,积水瞬间被吸走,地面快速被吹干,效率翻倍!”一位操作设备的网格员介绍道。


土桥村精准施策,聘请了专业第三方公司开展“清源行动”。团队手持高压冲洗和疏通工具,对顽固积水点、阴暗潮湿区域及堵塞沟渠彻底清淤,翻倒清理积水容器。同时,该村还聘请22名本地村民参与保洁防蚊,并吸引5名大学生加入宣传队伍——这些“外援”力量,有效解决了村内自行难以处理的卫生“顽疾”。


渔樑围村则集结了百人攻坚队伍,涵盖村干部、义警、志愿者及“双报到”党员,对路面、房前屋后、背街小巷及卫生死角展开拉网式清理,同步整治积水容器与沟渠。
除了资金的硬投入,四个村更注重通过机制创新和干部表率,凝聚起全民参与的合力。
青皇村深化奖励机制,推行“防蚊合格证”,激发群众“翻盆倒罐”积极性。“房前屋后没积水、环境整洁,就能领证,攒够3张换10斤大米!”一位村民乐呵呵地说。同时,对工作扎实、督查合格的网格工作组,授予“防疫工作先进网格”称号并通报表扬,奖励3000元用于物资采购或团队激励。




土桥村推行“以奖代罚”。村干部和网格员每日巡查,对连续三天达标的住户,现场奖励大米或食用油。“东西不多,是份荣誉,更有干劲把自家弄干净。”一位村民表示。针对村内14家企业,村里依据《厂房租赁合同》发出整改通知并附隐患图片,限期清理。对于未按要求整改的企业,村里将统一清理,相关费用由企业承担或在其租约押金内扣减。“这招很有效,企业都动起来了。”一位村干部解释道。
渔樑围村将防蚊关怀送入千家万户。除向常住家庭发放物资外,还为120户居民和110家商户、三小场所配发“爱心包”,工作人员同步指导“门前三包”区域防蚊要点。




在各村,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冲锋在前。土桥干部每日巡查“责任田”;青皇、渔樑围党员带头清理垃圾积水;大利村工作人员活跃在宣传院落和作业点位。他们的率先垂范,是无声却最有力的动员令。“每天走万步是常态,但包干区没蚊虫孳生,心里踏实。”一位包片村干部说道。
持续的投入、创新的机制和党员干部的带头,正在转化为看得见的成效。目前,这些村的蚊虫孳生地得到大面积清除,环境卫生面貌显著改善,蚊虫密度监测数据稳步下降。傍晚时分,村民们明显感到户外活动时蚊虫的侵扰少了,生活环境更加清爽宜人。
“搞好卫生、防住蚊子,最终受益的是我们自己。村里花了大力气,干部带头干,我们当然也要把自家弄干净,配合好!”一位正在清理阳台花盆积水的土桥村村民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青皇、大利、土桥、渔樑围四村的实践清晰表明:专业力量是支撑,创新机制添活力,干部带头作表率,全民参与筑根基。清溪镇的这场健康守护行动,需要大家持续参与。唯有全民重视、人人动手、科学防控,方能筑牢抵御蚊媒传染病的坚实屏障,共享更洁净、健康、宜居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