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的东莞实践
东莞+ 2025-08-14 13:39:51

清晨,东江支流茅洲河畔,白鹭掠过如镜的水面,绿道上晨跑者的身影与粼粼波光交织成一幅生态画卷。“以前这河黑得像墨汁,夏天连窗都不敢开。现在水清了,鸟来了,每天跑步成了享受。”站在茅洲河长安段,在东莞生活了20多年的民间河长孙江深有感触。他见证的,正是东莞这座“世界工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缩影。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茅洲河从“黑臭河”变成“生态河”,正是东莞深入贯彻落实“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20年来,东莞积极探索“两山”理念转化,在莞邑大地谱写出生态环境高标准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破局:系统治污,河涌重现绿水青山

推门见绿,开窗入景,眼前宜居宜业的景象,来之不易。

改革开放后,东莞驶入发展快车道,工业企业蓬勃兴起,但伴随而来的河流淤塞、水质恶化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城市的高质量转型。“臭气几公里外都闻得到,沿岸居民常年不敢开窗。”孙江的回忆,道出了昔日生态之痛。

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直指东莞水污染问题,茅洲河污水直排、水质恶劣成为焦点。面对严峻挑战,东莞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重要的发展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茅洲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坚战

闻令而动。当年,东莞高站位统筹部署,市委、市政府先后三次召开全市性治污工作会议,举全市之力打响污染治理攻坚战,茅洲河成为全流域治污的突破口。

全市一盘棋,全流域治理。东莞市成立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工程总指挥部,由市长任总指挥,分管副市长主持现场指挥部工作,畅通污水治理指挥体系,统筹推进全市水污染治理工作。茅洲河、石马河、东引运河、东江下游片区成立四个流域现场指挥部,进驻一线办公,就近指挥协调;各镇街(园区)对应成立镇级治水指挥部,强化工作对接,构建完善的市级——流域——镇级三级治水指挥体系。在指挥部的统筹谋划下,全市推进水污染治理“1+N”政策体系完善和落实,彻底打破传统的分段分片、条块分割、零敲碎打的“九龙治水”模式,全面开启“全流域、全河段、全天候”的综合治理。

大兵团作战,高质量运转。为加快进度,东莞采用大兵团作战方式,推进流域内污水管网建设。在大兵团高峰期,每个流域都有数千人在一线施工现场开展作业、数百个施工作业面同时开展,施工地点遍布大街小巷。大兵团作战确保了污水管网工程按时间节点完成。以茅洲河为例,大兵团作战期间,最快可以每天建设4公里污水管网。高峰期300个施工面、3000人同步作业,“按照建设一段、检测一段、验收一段、移交一段、通水一段的‘五个一’工作要求,切实打通‘最后一米’。”而在石马河流域,仅樟木头镇就抽调500名“精兵强将”充实到治水队伍,采取“先截污,整排口,再清淤,清污分离,专业保洁”的思路,全面开展内河涌整治,打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治水”组合拳。

狠抓岸上源头,铁腕整治污染。作为制造业大市,东莞不仅有20多万家工业企业,这么庞大的产业链上,还夹杂着一大批“散乱污”。这些加工厂和小作坊,环境脏乱差,无论是原材料,还是生产环节,都隐藏着污染源。整治污染企业,实施“零容忍”。经过整改,符合环保、安全生产等有关要求的,则可恢复生产,纳入日常监管。对于未办理环保手续、违法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依法予以取缔。2018年至2024年,全市累计清理“散乱污”企业61186家,其中关停取缔23948家、整治改造37238家,从源头上大幅削减工业污染负荷,堵住偷排直排污染的漏洞。

补齐生态欠账,重现水清岸美。聚焦环保督察反馈的问题,东莞立行立改、边督边改。围绕城镇污水处理、固废和污泥处置等领域的突出问题,东莞加快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生态历史欠账。目前,东莞全市累计建成污水管长度约1.7万公里,位居全省第二;累计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74座、总处理能力458.5万吨/日,位居全省第三,基本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污水管网收集处理体系;全市1338个自然村自2022年起基本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置。固体废物收集利用处置能力基本满足全市需求,新增生活垃圾实现全焚烧零填埋,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实现市内无害化处置,全市600多条河涌消除黑臭,重现水清岸美,有效发挥“以督促改”“以督促进”的重要作用。

这些系统、精准、有力的措施,正是东莞为守护绿水青山作出的努力,也是践行“两山”理念、决心转变发展方式的具体行动。

创新:智慧赋能,打通转化通道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东莞深谙此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因地制宜,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赋能,大胆探索“两山”理念转化的有效路径,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东莞经验”“东莞模式”。

——创新零散工业废水集中治理模式。聚焦废水产生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监管难等问题,早在2009年,东莞市环境保护局(现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创新提出“零散工业废水”概念,积极为企业创造合法生产、降本增收的经营环境,解决零散工业废水的治理难题。2023年,东莞在全国率先出台《东莞市零散工业废水管理条例》,创新零散工业废水集中治理的“东莞模式”,为全市约1.2万家涉工业零散废水的中小微企业找到“出路”。

——首创“志愿服务+道歉承诺”从轻处罚模式。针对企业环境违法状况,东莞市生态环境局构建包容审慎执法体系,企业环境违法后,公开作出道歉承诺,并参加生态环境领域的志愿服务,在不低于法定最低罚款金额的前提下,处罚金额可减少一半。既守住生态红线,又为企业纾困解难,让生态执法讲“力度”有“温度”,促进严格执法、自觉守法与普法宣传有机结合。东莞正以包容审慎执法,打造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东莞样本”,被生态环境部转发全国各地学习借鉴。

——首创生态环境领域并联审批模式。东莞市生态环境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成立市级“多证合一”并联审批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办事指南、梳理资料清单、制作审批样板;还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网上办事大厅专门设置“生态环境多证合一”快捷入口,企业提交一套材料,窗口一次性受理、同步审查、同步审批。在全国率先对生态环境领域审批事项进行集成化办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企业跑一次最多可以办理“环评、入河排污口设置、排污许可、排水许可”四张证。

——创新打造工业固废“三全”治理模式。东莞在省内率先做到一般工业固废产废企业全部纳管;建成并推广应用工业固废信息化监管平台,以“全程追溯+智慧预警”掌上管理新模式初步实现工业固废全程智控,全市已有超3.6万家企业使用平台,出入库固废超279万吨,运行电子转移联单10.8万条,监管部门通过平台建立规范化评估电子档案2.1万份,实现工业固废处理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

——创新打造“码上莞理”智慧监管平台,大力提升工业废气治理效能。在传统VOCs治理领域,采用活性炭吸附及相关组合废气治理工艺的企业,往往依赖纸质台账记录活性炭更换情况,这难免导致更换滞后、更换量不足、更换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进而增加废气排放超标的风险。东莞市生态环境局推出“码上莞理”系统,为涉废气企业提供数字化管理工具。企业通过扫描废气治理设施的专属二维码,能轻松记录并上报活性炭的更换时间、使用情况及关键数据。平台同步实施智能化监管,及时发送更换提醒,为企业和监管部门搭建起高效、透明的桥梁。

这些创新举措,是东莞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理念落到实处的关键探索,为“绿水青山”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科技支撑。

成效:生态蝶变,金山银山可触可感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水清岸绿成常态。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水质好了,鱼蟹自然就多了。”“最美民间河长”卢沛荣是东莞河涌水质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他是麻涌人,在水乡长大。自2018年加入民间河长队伍后,他逐渐成为巡河护河爱河的“达人”,每周坚持巡河,拍下6000多张巡河图片,记录身边河涌的点点滴滴。经过多年的努力,石马河、茅洲河已蝶变成“鹭鸟群飞、鱼翔浅底”的幸福河。如今,东莞构建完善河湖长制工作,构建市镇村三级河长体系。创新建立基层河长考核奖惩、河湖治理曝光台、水环境生态补偿等制度,激励河长担当作为。在2021年,东莞市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成效明显”,首次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成为广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蓝天白云常相伴。东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部公布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东莞空气质量经常跻身前20强,“东莞蓝”经常刷屏朋友圈。东莞持续推动空气质量改善,在工业企业方面,强化涉VOCs企业日常监管,实施废气治理设施低效失效问题专项整治,不断扩大“码上莞理”活性炭更换智慧监管平台应用。在移动源方面,大力实施重型柴油车整治行动,对渣土车、混凝土重型柴油车企业开展全覆盖专项检查,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在生活面源方面,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深化工地扬尘、道路扬尘、露天焚烧等面源污染防治。

——“无废城市”展新颜。“无废城市”建设有序推进,让废弃杂物重获“新生”,让城市更加美丽。自2022年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创建名单以来,东莞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系统谋划、统筹布局,扎实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全方位打好“治废”组合拳,加快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制定《东莞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围绕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最终处置、保障能力、群众获得感等五个方面构建56个指标、9个方面的任务,有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2024年,松山湖入选全国“无废园区”典型案例,不仅是东莞创建“无废城市”的结晶,也为全国工业园区树立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当前,东莞持续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建筑垃圾标准技术体系和规范化收运、生活垃圾市镇两级垃圾分类示范、动物诊疗废弃物及病死禽畜无害化处理等5个领域体系建设,绘就一幅工业城市和绿色生态和谐共存的优美画卷。

——物种多样显生机。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黑脸琵鹭在滨海湾新区优雅觅食,黄胸鹀(禾花雀)在万江现身,香港瘰螈在银瓶山森林公园被发现,白鹇(广东省省鸟)入镜银瓶山森林公园,珍稀物种接连现身,正是东莞践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绿美东莞生态建设成果的生动注脚。如今,更多珍稀物种选择在东莞“安家”:豹猫和三索锦蛇在大岭山森林公园被发现,数十只东方白鹳在东莞威远岛南面社区水域嬉戏;彩鹮在谢岗镇黎村社区现身;白琵鹭在企石被观测到;斑头鸺鹠也被记录在册,东莞的生态画卷愈发多彩。2021年,东莞荣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彰显了东莞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成效,在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闯出了“双赢”道路。

如今,东莞已建成21个森林公园、24个湿地公园、6个自然保护区。截至2024年,记录陆生野生动物468种,高等维管束植物1667种,野生鸟类达354种,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从“封山育林”到“森林公园”,从“绿化大行动”到“绿美生态建设”,东莞用坚定行动守护绿水青山。茅洲河的蝶变、空气质量的跃升、“无废城市”的构建、生物多样性的繁荣,无不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这座曾经的“世界工厂”,正以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驱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生动诠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径,让莞邑大地的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惠及千万人口的金山银山。

文字:周桂清 图片:张伊琳 郑琳东 蓝业佐 陈栋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