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东莞日报社联合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东莞市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推出“寻访抗战印迹传承复兴力量”系列报道,寻访抗战遗址,走近抗战亲历者、见证者及其亲属,重温烽火岁月,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敬请垂注。
踏访青瓦泥砖间的烽火记忆,记者沿着蜿蜒于大岭山葱郁林间的“纵队路”,走进大王岭村与瓮窑村。时光在此沉淀,低伏的泥砖屋舍静默无言。墙垣上深浅的弹痕与历经风雨依然鲜亮的《东江纵队之歌》墨迹,无声诉说着八十载沧桑,早已镌刻为不朽的民族记忆。
2006年5月,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含《大家团结》报旧址、医务室旧址等)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日,我们可以循着历史的足迹探访这两处复原的旧址:展柜中静默的油印机滚筒、简陋的医药箱,不再仅仅是物件——它们凝固了那段以笔为枪、悬壶济世的烽火岁月,化为一本本可触可感、直抵人心的历史教科书。
《大家团结》报社:笔杆子里的抗战号角
在大王岭村游击六巷深处,一座长9.3米、宽11米的青瓦泥砖民房默然伫立——这里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家团结》报社旧址。《大家团结》报于1941年1月创办,杜襟南任社长,这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敌后游击区创办的第一份革命报纸。
时光倒流至1940年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挺进大岭山,在荆棘中开辟抗日根据地。大队长曾生意识到,开展敌后游击斗争,除了要在军事上用“枪杆子”与敌人交锋,在宣传文化方面也需要用“笔杆子”开辟一个言论阵地,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创办一份革命报纸,这有助于提高游击队员和根据地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统一思想。曾生委任曾在广州、韶关从事过新闻工作的军政委员会秘书杜襟南同志负责创办报纸。
次年开春,这间102平方米的泥砖房内,油墨的气息开始弥漫。《大家团结》报以16开油印小报的姿态问世,后扩为8开本。在敌后孤岛般的环境里,它如黑暗中的一束微光,艰难却执着地穿透封锁。
“我们刚到那里的时候只有100多人,刚刚占一个地盘,他(曾生)就要办报纸,我觉得很不简单。他说:‘办报纸很重要,可以宣传我们的政策。你们在东莞应该很清楚,这里很多土匪,每个都占了一定地盘。为了表示我们是共产党,和别人不同,我们必须办个报纸。’”杜襟南曾在文章中回忆了那段历史。
新闻线索的获取曾是最大难题:报纸初创时,地下党员冒险从香港秘密携带报刊入境,辗转传递信息;后来随着电台的启用,新闻时效才得以提升。每一期报纸的诞生,都是无声的战役。油印机在深夜低鸣,工作人员以笔为枪,将抗战捷报、国际反法西斯动态与揭露敌伪暴行的檄文,源源不断送抵群众手中。
在存续的9个月里,《大家团结》报共出版20期,如同一面精神旗帜,召唤着众多热血青年投身抗日洪流。1941年9月,它与宝安阳台山的《新百姓》报合并,成为东江纵队机关报《前进报》的前身。
医务室:战火中的“生命堡垒”
相距《大家团结》报社不远,瓮窑村一座仅48平方米的泥砖房里,另一场关乎生命的战斗同时上演——这里是第三大队医务所。1941年4月,面对日益增多的伤病员,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在此设立了生命的庇护所。
医务室负责人周昆、蔡冰如、韦世珍等面对的,是难以想象的简陋:一个医药箱、几支退热针、一个消毒盒及几枚消毒针、少量药物和棉花、绑带,便是全部家当。医务室工作人员克服医疗器械简陋、药品缺乏的困难,用较为结实的布和两根竹杠做成担架,用盐水代替消毒水进行消毒、绷带反复煮沸使用,病床基本上是用门板、稻草铺就;通过采摘草药、自配药水等方法,千方百计救治游击队伤病员,其中有头部被子弹贯穿的、半身烧伤的等等。先后共有近百名伤病员在这里治疗康复后,又投入到新的战斗中去。
1941年6月百花洞激战后,伤员如潮水般涌来。医护人员日夜不息,在药品告罄的绝境中,用山林寻来的草药延续战士的生命。当日寇扫荡的阴云迫近,他们又背负药箱、抬着担架,将伤员紧急转移进深山密林。
这些由青瓦泥砖构筑的“时空隧道”,正焕发出超越物质的精神伟力。东莞依托这些抗战印迹持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主题展览、现场教学、新媒体传播等方式,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血脉中奔涌。每年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在此驻足,少年们触摸着斑驳土墙上的历史余温,聆听讲解员讲述笔尖烽火与悬壶战歌。这些深嵌于岭南大地上的红色印记,正如当年油印机滚过蜡纸留下的字迹,虽质朴无华,却力透时空,激励今人在复兴征程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