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恰逢东莞撤县建市40周年。40年的辉煌历程,是一座城市凤凰涅槃的壮丽史诗!从农业小县到“世界工厂”,再到国际制造名城和科创名城,东莞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抢抓改革开放机遇,用拼搏奋进的汗水铸就发展奇迹。40年沧桑巨变,见证了中国县域经济崛起的伟大历程,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磅礴伟力。站在历史新起点,回首往昔,再看今朝,东莞将赓续“敢为天下先”的变革魄力和勇气,抢抓历史机遇,以历史主动的昂扬姿态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撤县建市是东莞抢抓历史机遇,彰显历史主动精神的生动实践。
1978年9月15日,我国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在东莞虎门开工,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正式开启改革开放进程。1979年,中央批准广东、福建试办经济特区,东莞虽未列入特区,但毗邻香港、深圳的地理优势,伴随香港制造业北移,东莞凭借劳动力、土地成本优势,使其成为外资特别是港商投资的“前沿地带”。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生产、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企业迅速在东莞各地兴起,农村工业化浪潮席卷全县。至1984年底,东莞“三来一补”企业超1000家,工农业总产值已突破10亿元,外贸出口占全国县级单位前列。全县吸纳数十万劳动力,城乡面貌剧变,原有的“县管公社”体制已经明显束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效能,例如电力短缺、交通滞后等问题日渐凸显,传统行政体制已经难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升格为市后,东莞可获得更大财政自主权与行政权限,推动城镇化与产业升级。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20世纪80年代迎来了我国撤县建市的历史浪潮,中央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县改市”。1983年起,江苏、浙江等地陆续试点,东莞作为珠三角外向型经济代表,全县凝聚共识、主动作为,抢抓历史机遇,积极申请撤县建市,辛勤之水最终浇灌幸福之花。1985年9月,国务院批准东莞撤县设市(县级市),标志着东莞从传统农业县向现代化工业城市转型迈出了关键一步。因此,撤县建市不仅是东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破除行政管理体制壁垒的内在迫切需求,更是东莞精准抢抓历史机遇,以“敢为人先”彰显历史主动精神的生动实践。
撤县建市推动东莞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县域经济转型的光辉典范,在全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深远意义。
之于东莞:开启工业化与城市化跨越式发展。撤县建市赋予了东莞更大的行政自主权和发展空间,使其迅速摆脱农业县束缚,形成“外向型经济”模式。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三来一补”企业遍地开花,吸引大量外资,奠定“世界工厂”基础。上世纪90年代后,东莞逐步形成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城市化进程加速,从一个农业县跃升为当今GDP超万亿的现代化都市,成为“中国制造”的重要代表。
之于广东:助推珠三角经济高水平崛起。东莞的迅猛发展是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生动缩影。其成功经验(如“东莞模式”——外资驱动、镇域经济、产业集群)为珠三角其他地区(如顺德、南海)提供了借鉴。东莞与深圳、广州形成产业链互补,加速了珠三角一体化进程,使该地区成为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并为广东长期占据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地位奠定基础。
之于全国:县域经济转型路径的创新与探索。东莞撤县建市是全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实践。其“自下而上”的工业化路径(农村工业化→乡镇城市化→城市现代化)为内陆地区县域发展提供了参考。东莞的外贸导向模式也成为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典型案例,推动了“外向型经济”在全国范围的推广。此外,东莞在城乡统筹、外来人口管理等方面的探索,为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提供了实践经验。
东莞撤县建市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蜕变,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缩影。它证明了县域经济通过制度创新与开放合作可实现跨越式发展,其经验至今仍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区域经济转型具有启示意义。
撤县建市的历史性跨越,为当前东莞建设国际一流湾区都市和科创新城提供深刻启示和时代价值。这一转型不仅奠定了东莞今日的经济格局,更蕴含着面向未来的发展智慧。
体制机制创新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撤县建市本质是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行政壁垒。当前东莞建设国际一流湾区都市,仍需延续这一改革逻辑: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框架下,进一步突破行政边界束缚,深化与广深港澳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特别是在科技创新领域,需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人才、资金、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复制当年"制度突围带动发展跃升"的成功经验。
开放合作仍是城市迭代升级的关键路径。当年借力港澳产业转移实现腾飞,今日东莞更需立足“双循环”格局,打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一方面要深化与港澳创新资源对接,共建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另一方面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从“世界工厂”向“全球智造”跃迁,再现“以开放促改革、以合作谋发展”的东莞智慧。
产城人融合是现代化都市建设的必由之路。撤县建市催生的“市管镇”模式,造就了东莞独特的城镇群格局。新时期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将这一空间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以松山湖科学城为引领,构建“创新城区+专业镇街”的立体化科创空间体系,实现科技创新与城市品质同步提升,打造产城人深度融合的现代化都市样板。
敢为人先的精神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当年东莞以县级建制创造地级市经济奇迹,靠的是“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当前建设国际制造和科创名城,更需要发扬这种精神: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体制机制、新型举国体制落实等方面大胆探索,形成具有东莞特色的创新生态,为湾区建设提供新鲜经验。
东莞撤县建市的成功,归根结底在于主动把握时代脉搏、敢于突破常规的担当,印证了“变则通,通则久”的深刻哲理。站在新起点上,东莞仍需以同样的历史自觉,在百年变局中找准定位,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开放合作为路径,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历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者,机遇永远属于主动变革的人。
(作者系中共东莞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教授,东莞日报特约评论员)